【新约纵览】_使徒行传
使徒行传综览
张西平牧师 编著
作者:路加
日期:主后 62 年地点:罗马
对象:提阿非罗
目的:指出神的福音借着使徒,从犹太人传到外邦人;同时指出福音之广传,全是圣灵的工作,是神大能的彰显,不是人力所能成就的。
主旨:教会的使命
钥节: 1:8「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,你们就必得着能力。并要在耶路撒冷、犹太全地,和撒玛利亚,直到地极,作我的见证。」
简介
使徒行传为新约惟一的历史书(福音书为传记),记载了早期教会,从主后 30 年到 62 年,30 多年间的历史。然而,使徒行传并不是一般的历史书,乃从神学角度撰写的历史书,说明大使命的开始,及成就。这卷书描绘了教会初期的建立, 受逼迫后的增长、扩展,以及至最远的罗马。
使徒行传接续路加福音,是继耶稣生平后的一卷重要书卷,与上卷(路加福音)合起来约占新约篇幅的四分之一。使徒行传记载圣灵如何差遣使徒们,藉着
「神的道」,在圣灵能力及引导之下,作主的见证,在犹太和外邦人中建立祂的教会。使徒行传是福音书与书信之桥梁,是四福音之续集,可让读者了解书信的历史背景,因此有承先启后、继往开来的性质与功用。本书载明教会如何建立,
福音如何广传,真理如何阐明;若无本书,教会便失去其始源之记录,教会历史也失去了环节。
福音书预告教会,书信解释教会,使徒行传则记述这个重要属灵团体之产生及发展,同时成为福音书,及书信间重要的连接桥梁。
福音 ←—— 使徒行传 ——→ 书信
↑ ↑ ↑
基督教的始源 初期教会史 信仰阐释
本书可按 1:8 分三大段:
1. 在耶路撒冷的见证(1-7 章,时间约为 2 年)——教会之建立。
2. 在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的见证(8-12 章,时间约为 12 年)——教会之增长。
3. 直到地极,在罗马的见证(13-28 章,时间约为 12-14 年)——教会之扩张(约 AD30-62 年)。
本书特色
1. 四卷福音书记道成肉身的基督,本书记复活升天的基督。四福音记载督耶稣在地上所行的事迹,使徒行传是记载圣灵透过使徒们在地上所行的。
2. 圣灵的工作特别明显,有人称本书为「圣灵行传」。「圣灵一字在全书共出现五十五次,全书从头到末了都强调圣灵的工作;圣灵是一切工作的推动者,掌权、作工和引导。
3. 本书是一本讲「传道」的书,记载了 18 篇讲道:16 篇是初期信徒的证道记录,其中有彼得、保罗、雅各布及司提反的讲道(彼得及保罗各有 7 篇;雅各布及司提反也各有 1 篇)。
使徒们讲道的信息,突显耶稣基督是主。使徒的证道可分三大系列:
a. 布道性、宣道性:(2,3,4,10,14,17,24,26)。
b. 护教性(7,13,15,22):司提反之讲辞和保罗之辩护。
c. 劝慰性(20):保罗对以弗所长老所讲的话。
4. 本书也是一本讲「祷告」的书︰祷告是信徒生活中得力的泉源,是事工成效的原因,是生命联于主的管道。因此本书可算是信徒随时、随地、多方祷告的好榜样。这也是一本讲「喜乐」的书︰本书特别显明福音乃是令人喜乐的福音, 听到它的就得着喜乐。
5. 本书主要的教会与人物各有二:耶路撒冷教会,与安提阿教会;人物是彼得(1-12 章,向犹太人及外邦人)与保罗(13-28 章,向外邦人)。
6. 书内共提到一百一十人之多,可见对人之重视。
7. 为新约中之「过渡时期之书卷」(Book of Transition),具有许多过渡时期的特征,例如献祭、凡物公用、神迹奇事等的出现:圣灵工作很明显。信徒生活的特征:有时在教会,有时在圣殿祷告,似乎基督教与犹太教混合;以及信徒凡物公用之生活等。
使徒行传记载为「过渡时期」(Transition period),即由律法时期转到恩典时期,故有许多新旧重迭,尤其在「行」传前段。信徒原有许多旧思想,但逐渐转移,正如新酒放在旧皮袋中,要有一段时日的适应。本书中有许多的榜样很特别,不能作为今日之例子。
历史背景
作者路加(意:发光)本为医生(西 4:14),是新约作者中惟一的外邦人
(西 4:12〜14),可能在当时著名的大数医学院就读,或在行医时认识保罗,蒙他引领归主,成为挚友,更成为终身同工。
路加所写的使徒行传,是继其前书——路加福音——之后另一本融合历史与神学的精心巨著,其文笔之优美、神学之精湛、历史之准确,使此书堪入世界名著之行列。在前书中,路加强调神儿子的工作;而在后书里他则强调圣灵的工作。
路加所运用的数据是选择性的,他如此行是为了叫提阿非罗「知道他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」,尤其是有关圣灵透过使徒所传的道。
写作数据与目的
1. 资料
路加为一精细历史学家(参路 1:1~4),圣灵透过他来撰写路加福音及使徒行传。保罗在该撒利亚被囚时,路加陪伴他二年之久(24:27),他必定趁机前往耶路撒冷及巴勒斯坦各地访问,并获得如他在使徒行传前半部所记的历史。他撰写「行」传时主要资料有三:
a. 保罗——他的书信及交谈的话题,都是「行」传着成的有利参考数据。
b. 同工——其他布道同工,如西拉、马可、提摩太、腓利全家及教会领袖
(如彼得、巴拿巴、雅各、约翰、马可)等,皆可提供宝贵数据。
c. 自己——书中的「我们经文」有三段(16:9~17,20:5~21:18,27:
l~28:16),乃路加与保罗在一起时亲身的经历、直接的知识、细心的考察,身为历史家的路加,必定不会放过这些重要数据。
2. 目的
使徒行传从神学角度记载了早期教会的历史:从五旬节教会建立,到门徒靠着圣灵的大能,向犹太人和外邦人作基督福音的见证,叫大使命开始得以成就, 直到教会遍及当时已知的世界。指出福音广传之迅速,记载了基督教的起源。教会广泛之建立,全是圣灵的工作,是神能力的彰显。
a. 路加福音记神的第二位格——耶稣——在地上的工作,如今在后书里, 同一作者记载复活之耶稣在天上的工作,也可说是神的第三位格——圣灵—
—借着门徒在地上的工作及生活。
b. 耶稣完成十字架救恩与返回天家,并不表示祂的工作已告一段落,而是说祂的工作进入了另一阶段,是一个新的开始。救赎的工作完结了,但宣扬的工作籍着使徒的事奉,承先启后地继续发展下去。
c. 使徒的使命乃传扬耶稣基督的生平,并以基督十字架为福音的中心。
d. 早期信徒与基督同受苦难, 也必同蒙拯救。
e. 教会的存在不是偶然发生之事,而是神救赎历史中重要的一环。
本书记自五旬节教会诞生;虽经内忧外患等,仍勇往前进,把福音传遍当时整个外邦世界。
大纲
A.在耶路撒冷之见证(1〜7 章)
1.教会之开始=1〜2
2.教会之见证=3〜5
3.教会之逼害=6〜7
B.在犹太与撒玛利亚之见证(8〜12 章)
1.教会转向外邦人=8〜9 上
2.教会接纳外邦人=9 下〜12
C.在地极之见证(13〜28 章)
1.保罗之布道=13〜21 上
2.保罗为囚犯=21 下〜28
章题
1 章 主的使命与升天
2 章 五旬节圣灵降临
3 章 美门事件及彼得讲道
4 章 彼得、约翰被拿,及凡物公用
5 章 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欺哄圣灵
6 章 选举七执事及彼得二次被拿
7 章 司提反的证道及殉道
8
章
门徒分散、腓利的传道、福音传到撒马利亚
9 章 保罗归主
10 章 彼得带领外邦人哥尼流归主
11 章 安提阿教会兴盛
12 章 希律王迫害与彼得被囚
13 章 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(撒拉米、别加、安提阿)
14 章 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(以哥念、路司得、安提阿)
15 章 耶路撒冷教会大会
16 章 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(腓立比)
17 章 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(帖撒罗尼迦、庇哩亚、雅典)
18 章 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(哥林多)
19 章 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(以弗所)
20 章 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(马其顿、希腊、特罗亚、米利都)
21 章 耶路撒冷保罗被拿
22 章 保罗向百姓分诉
23 章 保罗向公会分诉及在该撒利亚监禁
24 章 保罗向腓力斯分诉及坐监
25 章 保罗向非斯都分诉
26 章 保罗向亚基帕分诉
27 章 保罗坐船去罗马
28 章 保罗抵罗马及在罗马监禁
摘要
A. 在耶路撒冷的见证(1〜7 章)
第 1 章〜第 7 章──教会的建立五旬节
1 章 主的使命与升天
1. 教会之开始(1:1〜2:42)
(1)圣灵之应许(1:1〜11)
1 章 l 至 2 节之「前书」是路加福音,论到有关主生平的两大方面:
a. 一切所行的:神迹奇事,坚固信徒的信心。
b. 一切所教的:训诲,建立他们对主的认识。
主耶稣复活后,还孜孜不倦地教训并吩咐祂所拣选的使徒遵守及实行。主教训门徒有关「神国的事」,因为神的国不会因十架而废除,神的国虽然不能在耶稣的时代建立起来,但肯定是要建立的。
上卷路加福音末章记主耶稣复活后与门徒同在时,应许他们圣灵之来临(路 24:49),本卷开始如上卷,记前所赐的应许(1:8),可见圣灵的能力是教会能力之来源,门徒需要等候圣灵的能力,才能正式为神工作,否则徒劳无功。
在使徒行传的前书——路加福音——结尾(路 24:45〜53),耶稣应许要差遣圣灵来,使门徒得着能力作基督的见证,并奉祂的名传道,这个主题贯穿整卷书。
主耶稣要门徒专心等候圣灵的能力,来完成「教会的大使命」,由自己的本家开始,直至地极;从狭窄的犹太教民族,至拜偶像的外邦人。主的爱属世界性,主的福音是惠及全地,正如主的国也是全地性的。
(2)祷告等候圣灵(1:12〜26)
使徒承受命令,在耶路撒冷等候圣灵降临。在等候期间,他们同心合意,恒切祷告1:12〜14),又补选马提亚替代犹大参与使徒的行列,组成合一的见证(1:15〜26,十二为合一的代表)。
(3)圣灵之降临(2:1〜41)
五旬节日,门徒和虔诚之犹太人聚集在屋子中(指圣殿)庆祝与颂赞。当圣灵按着应许降临时,他们均说起别国的话来(v.4)。当时从分散各地来参加五旬节的虔诚犹太人,共有十六个国家代表。神借着外邦人的言语为自己作特别的见证,此情形符合了旧约的预言(赛 28:11〜12;珥 2:28〜32)。
a. 教会之产生(2:1~4)
教会在五旬节圣灵降临时诞生,但教会不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宗教信徒,而是一群蒙神从万人中呼召出来,成为主肢体的人。
在「行」传内,圣灵一共有四次降下的纪录,先是在犹太人身上(2:1~13),再在撒玛利亚信徒身上(8:14~17),后在外邦人身上(10:44~48),最后在施洗约翰的门徒身上(19:1~7)。这四次的事件显示圣灵在不同种族国籍的人身上,将他们「灵洗」,使他们同归一个身体 (参林前 12:13)。
b. 众人的惊讶(2:5-13)与彼得的证道(2:14~41)
彼得把握良机向那些正在惊讶(v.7)的人作见证。证道是「行」传的特色, 教会诞生后第一件事就是「讲道大会」。彼得的讲道以旧约为中心:
(a)约珥的预言(v.14〜24);(b)诗 16 篇的预言(v.25〜29);(c)诗 110篇的预言(v.30〜36),引证他们所钉死的耶稣是神的基督(v.6),祂已复活且被高举,坐在神的右边;祂是神的弥赛亚。这番话使听见的众人都感到扎心(2:
37~39),觉得他们实在杀死了无辜的主,也恐怕自己会落在神的震怒里,遂询问该怎样行。彼得告诉他们要在三方面响应:
①要悔改——改变对神及基督的态度以前认为耶稣是亵渎神的,如今明确知道祂是神的弥赛亚,惟有悔改是得赦免的途径。
②奉耶稣的名受洗——2:38,「叫」(原文为「因着、靠此、根据」)罪得赦免,靠着洗礼认同耶稣。
③领受圣灵——圣灵的能力在降临那天,使三千人归入主的名下(v.37〜41)。
2. 教会之见证(2:42〜5:42)
(1)第一次见证(2:42〜3:26)
a. 初期信徒的见证(2:42〜47)
五旬节日三千人归主事后,初期的信徒,在生活见证上有六个特征(2:42〜47):
(a)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 「使徒的教训」是初期教会信仰的楷模,因使徒是初期教会信仰的权威。纯正信仰与异端的分别,在乎是否符合使徒的教训,初期信徒的态度是恒心去行。 (b)彼此交接,这是指信徒经常性的聚集(来 10:25~ 26)。(c)擘饼;初期教会是家庭式,故擘饼也在家中进行。(d)祈祷;(e)凡物公用;教会忽然多了数千信徒,不少人因信仰之故受亲友排斥,以致生活艰苦。更有不少人从外地来耶路撒冷守五旬节,今成了信徒便不想回家,他们亦蒙其他信徒接待,此时信徒的「肢体感觉」特别敏锐。此外,五旬节是个感恩节期,律法强调感恩与分享(申 16:10~11),故他们在此时也抱着感恩的心而凡物公用。
(f)恒切赞美神;赞美神是数算主恩,这是一个合一见证的表现。 因为他们有六大生活的感人表现,于是产生两大结果(2:47 下):
(a)得众民的喜爱。
(b)主将得救者天天加给他们——信徒相亲相爱的生活表现,引起别人的注意, 也成了为主作见证的机会,主也将得救的果子赐予他们。
b. 彼得再证道(3:12~26)
作者在许多奇事神迹中选出一件代表性神迹,显出当时教会有力之见证。彼得与约翰在圣殿中所罗门廊下医治一瘸腿者,带来作见证之机会(3:1〜11),彼得趁此述说耶稣就是神的仆人(3:12〜26)。他以医好的人为活的见证:
(a)高举主耶稣基督(3:12~18)
是神的仆人,是生命的主——耶稣是生命的源头 ,竟被他们杀死,但神已使祂复活。
(b)基督的再来建立基督国度(3:19~26)
彼得吩咐他们悔改,罪得以涂抹(3:19 上),逃脱审判。
(2)第一次受逼(4:1〜4)
彼得在五旬节第一次证道便有三千人悔改,而这次证道同样带着圣灵的能力, 有五千男人信道;但却遭到犹太宗教领袖捉拿。在被审时,彼得勇敢为主证道(4:
5〜12)。
彼得被圣灵充满,放胆答辩所受的控告,毫无惧怕。他宣告耶稣是「国家」弃置的石头,今成了另一「建筑物」的房角石(弗 2:19~22),而且在天下人间只有祂才可以给人带来属灵的拯救。彼得在此重申耶稣五十多天前的话(约14:6)。
公会的官长无法反证,除了恐吓外,只得释放他们。使徒回到门徒那里举行感恩礼拜,高声称颂神。
凡物公用
(3)第一次死亡(4:32〜5:16)
当时教会同心合意,凡物公用,其中有真诚把自己财物奉献出来的信徒,如巴拿巴;但也有虚假欺哄圣灵的人,如亚拿尼亚与撒非喇,他们因欺哄圣灵,立刻受到圣灵重罚。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之目的是:①使人学效;②使人怕罪,一面使人佩羡,一面使人战兢。
究竟神在处理亚拿尼亚夫妇事件(5:1~11)时,是否太严苛?
a、神是轻慢不得的,若此风一长,后果堪虞,尤在教会刚诞生之际;神施重判,使教会纯净,易于长大。
第 3 节的「欺哄圣灵」,在第 4 节变成「欺哄神」,此二者是分不开的。神的审判迅速来临,亚拿尼亚实时断气,教会少年人将他即日埋葬;因据律法,凡被神治死的,皆须即日埋葬(申 21:22~23)。此后教会若有人想欺骗时,也会三思而后行。
b. 有些罪有连累性(如旧约亚干之罪,参书 7:21~26),罪根拔除,教会才能长大。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法审判亚拿尼亚夫妇,旨在警戒信徒不可以犯罪来试探神,藉此建立纯正教会,尤在教会开始之时 (多年后,彼得说「审判是从神的家起首」,(彼前 4:17),相信此事他仍铭记在心)。
c. 此事带给教会的两个教训:
(a)神是公义、不苟且,也不徇私,更不能轻慢。
(b)地上没有「完全」的教会,连初期教会在内(司布真曾说,地上没有一间完全的教会,假若有,请你不要去,因为你会破坏她)。
在此事之后,教会不但没受阻拦,反而归主的人越发增多(5:14)
「凡物公用」,是否今天仍然要做(4:32)
凡物公用在当时圣灵感动之下,人人都做;但不是一个永远的感动,是暂时性地针对那时之需要。「凡物公用」在这里是一个榜样,但不是吩咐。「榜样」是一个好的见证,不知能维持多久;但「吩咐」则是出自主的口、使徒的口,是一定要遵守的。
(4)第一次全体见证(5:17〜42)
官长们再因全城轰动,便把教会的十二使徒(v.18;参 v.29)关在监牢, 这可算是教会初次全体受逼迫。
a. 彼得在公会前辩道(5:27~39)
(a)大祭司向使徒旧事重提,重复先前的禁令(5:27 下~28),使徒便重提他们先前的立场,并反控说是他们把耶稣钉死。
(b)彼得的讲道强而有力,直控他们是杀人凶手,及反对神恩的人。公会怒气填膺,杀气腾腾,幸好有迦玛列挺身而出,才使气氛和缓,将使徒们释放了。
3. 教会之逼害(6〜7 章)
国家不断弃绝耶稣为弥赛亚;教会也面临第一次殉道。全段以司提反为主角, 首先介绍——
(1)司提反的身分(6:1〜7)
作者记教会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时,他回述司提反是教会一名执事,选出执事是因当时特别的情形(v.1)。而为执事的资格有四(6:3):
a. 从门徒中——表示非初信者。
b. 好名声——表示有好见证及道德,具有领袖能力者。
c. 圣灵充满——表示属灵上的品德与生活。
d. 智慧充足——表示满有行事的智慧(代下 12:32 说以色列中有领袖
「通达时务,知道所当行的」)。
司提反(意「冠冕」)——在执事名单之首,可能是众人的首领(如彼得是使徒的首领)。
教会为他们祷告后,「按手」在他们头上,表示教会的认同,及授权他们处理教会事宜。
因教会摆上合一的见证,神的道也兴旺起来,不少人信主,其中有祭司在内, 也就因祭司信主而导致司提反被攻击。但教会没有因内乱而停止前进(v.7,注意串文圣经在 7 节前漏译一字「于是」神的道兴旺起来)。
(2)司提反之殉道(6:8〜7:60)
司提反大有圣灵的能力,力证耶稣是基督,故被捉拿到公会去;在公会面前他发表了全书最长的讲道记录。司提反证道的重 点,乃是指出以色列国自创国以来蒙神极大恩典,却轻看神、藐视律法、多犯罪及拜偶像,以致国家沦亡。
司提反接着责备他们①有割礼,心与耳却未受割礼 ;②有先知,却把他们逼害; ③有律法,却不遵守;④有义仆弥赛亚,却把祂杀了。这样激昂雄壮, 气势磅礡,锐不可当之讲道,却受到石头袭击的回应。
扫罗也「喜悦」司提反的被害(7:60),「喜悦」在犹太人公开纪录中,有
「表决」、「赞同」之意(参 26:10「出名定案」)。扫罗在公会中有分,表决司提反被害。司提反被石头打死的事,是经过扫罗的同意并且在场。有圣经学者猜测,扫罗当时可能是犹太大公会七十位议员之一。
B.在犹太与撒玛利亚的见证(8〜12 章)
因着司提反之死和官方的逼迫,使得教会从耶路撒冷分散到犹大和撒玛利亚。扫罗(后来成为保罗)看着司提反被害,心里痛快,那次之后,他越发逼迫基督 徒。
徒 8 章在行传中之地位极其重要——
(1)司提反殉道刻划出教会首次整体性受逼迫;以前在 4 章虽有逼迫,但不算广泛,这次是前所未有的「大逼迫」。
(2)教会首次向外邦人传福音,故 8 章是全书转折点。以前,教会只向耶路撒冷地区的犹太人集中布道力量,由此开始,教会因受逼迫而转向外邦人传福音。
(3)外邦人归主,是「行」传的中心主题,在 8 章后开始逐渐实现。(9 至 10 章——彼得往吕大、沙仑、约帕、该撒利亚传福音。在该撒利亚哥尼流的家,开外邦人福音的门,参太十六 19;11 章——巴拿巴往安提阿;13 至 28 章——保罗往「地极」。)
作者并指出,一面是外邦人接纳神,一面是犹太人拒绝神,这也正是全书的主旨(28:28)。
1. 教会转向外邦人(8:1〜9:30)
教会转向耶路撒冷往外布道,是基于广泛性的逼迫而起的(8:1,下接 11:19)。
(1)外邦地区归主:腓利的见证(8:1〜40)
作者开始记述教会往外的工作,他选出一名向外传福音的使者名腓利,他是七名执事之一(6:5),故此作者先述他的行踪,后才回到保罗的事迹。在二方面记教会向南北之发展。
a. 在撒玛利亚(8:1〜25)―因教会受逼迫而四散之门徒中的腓利,到撒 玛利亚传福音,当地甚多人归主。耶路撒冷教会便差派彼得、约翰前往,表示教会合一的见证,与承认外邦人得救也本乎恩,因着信。当使徒按手(表示使徒的承认)时,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(圣灵等待使徒按手时才降下,是指出教会的见证与圣灵的见证是一致的)。
耶路撒冷教会的使徒,听到撒玛利亚的福音工作异常兴旺,遂打发彼得与约翰前往探察究竟,他们此行带着五个目的:
(a) 前来协助腓利的工作。
(b) 前来给予腓利「母会」的认可及祝福,使他们知道在基督里众人成为一体。此举可避免以后两地教会产生敌对的关系。
(c)为了应验马太福音 16 章 19 节的预言,彼得有天国的钥匙,向犹太人打开福音之门(2:14),今向半外邦人后,再向外邦人(10:28)。
(d) 前来为新信徒祷告,求圣灵降予他们。撒玛利亚信徒在接受主后,还未接受圣灵,是「行」传内一个过渡时期的特征,不可能再发生在其他时代。今日信徒在得救之时,即蒙圣灵之洗,成为主的身体(林前 12:13)。当时撒玛利亚与犹太人本是「世仇」,故神特别不立时给予他们圣灵,待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代表来到之后才赐予,好叫他们知道神接纳他们如同接纳犹太信徒一般,大家同是主的身体。彼得、约翰亲眼看见圣灵降下,便深信不疑神亦向外邦人开恩了。
徒 8:18~25 有段特别的记载,提到西门因目睹圣灵降在信徒身上(可能与 2:
2~3 相若),愿出高价购买此本领。但神的恩典是白白赐予人的,人永不能用金钱购买神任何一件恩赐。彼得实时以六点怒斥西门(参 20~ 24 节)。至于西门是否得救这问题(8:13),简答如下:
(a) 西门的信是假信,是为财利或权柄而信,非真诚的悔改之信,此人心术不正,妄自尊大(8:9)。
(b) 西门的水礼不能代表他的真信,他只随着水礼仪式而行事。
(c) 20~2l、23 节的怒斥及 22 节的劝告,指出他没有救恩。
(d) 雅各书 2 章 14、19 节可借用解释西门没有得救。
(e) 约翰福音 2 章 23~25 节,6 章 26、66 节之例指出,多人见耶稣行神迹, 非真信。
(f) 早期教父如游斯丁,记西门为一诺斯底派异端。
b. 在迦萨路上(8:25〜40)
腓利是「行」传中首位被提名往外传福音的使者,他首先到撒玛利亚城传道, 向他们打开福音之门。神又以「使徒的凭据」印证腓利的权能,使他能多行神迹, 不少人得医治及得救(8:5~25)。
路加并在腓利众多生平轶事中,挑选领太监归主的故事,指出神的恩典不限于巴勒斯坦地,乃普及全世界。
在迦萨路上(8:26~39),「太监归主」这段经文异常宝贵,在于:
(a) 奇妙的引导(8:26)
(b) 腓利的顺服(8:27 上)
(c) 一个预备好的心(8:27 下~28)
在埃及南部,他是埃堤阿伯国(今苏丹)女王「干大基」(是王位称号,如法老,非人名)手下的财政部长,刚从耶路撒冷礼拜回来,在路上捧读以赛亚书。此人是位热心追求认识神的外邦人,他重价买了一部以赛亚经卷,在回程时勤读起来。
(d) 圣灵的引导(8:29~35)
圣灵引导腓利与太监会面,倾谈之下,腓利发现太监对以赛亚书 53 章 7~8 节的话模糊不清,异常困惑,腓利便向他传福音,并给他施洗。
(e) 真诚的信主(8:36~39)在路上看到水多之处,太监主动要求受洗。这是
①信心的宣告(8:36)——从太监的话反映他对神已有足够的信心;
②口里承认(8:37)——此言成为后来信徒受洗时的信仰问答公式言词;
③欢喜走路(8:39)——喜乐是真诚信主后自然的心态。
当腓利与太监从水中上来(8:39~40),神将腓利「提去」,这是神给太监全队人员所作的一个见证,使福音在埃提阿伯能够开展。
之后,腓利在非利士五大城市之一的亚实突(此处译「亚锁都」,此城离迦萨约二十哩,「走遍那一带地方」,最后定居在该撒利亚。
据教父爱任纽记,此太监后来也献身传道,在埃提阿伯一带中极负盛名。
(2)外邦使者之预备:保罗信主(9:1〜30)
扫罗捧着大祭司的文书,长途跋涉地由耶路撒冷至一百五十哩外的大马色, 捉拿躲藏在该城的信徒。途中突见异象,有大光向他照着,有声音对他说:「扫罗!扫罗!你为什么逼迫我?」(9:4)、「你用脚踢刺是难的!」(26:14)、「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」(9:5,26:15)。此三句「宣言」充满新约神学的含义:
a.「你为什么逼迫我」——扫罗逼迫的对象是信徒,但主竟称他是逼迫「我」,原来主视信徒与他祂有同一身体的关系,这个同一身体正是「教会的观念」,是「教会神学」的核心要点。因此言深入保罗的印象,故保罗在书信中便有清楚的介绍。
b. 「你用脚踢刺是难的」——全句是当时流行的希腊俗语,意指不能抗拒神明(此处乃暗示保罗不能抵抗神)。
c.「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」——耶稣的名声早已传遍巴勒斯坦(太 4:25),再且耶稣的死更是件惊天动地的大新闻,扫罗没有理由不知道祂的名字。只是扫罗认为耶稣是位偏激的人,如主前四年的丢大(徒 5:36),或主后六年的犹大(徒 5:37)。但司提反事件在思想上带给他极大的冲击,此外各地信徒大无畏地为耶稣「从容就义」的精神,使他有不少的省思。
在大马色路上,扫罗突见大光,顿觉神向他显现,原来这位神就是耶稣,他惊然俯伏下来,不知所措,于是向这位「主」问及「我当做什么」(22:
10)。随即他在大马色城里,三天「不看不吃不喝」,让扫罗仔细「重整」他的神学思想。这是扫罗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天。因他决心放弃一切,奉献自己的生命给主使用,表示对迫害教会的忏悔。三天后,他便从教会的迫害者变成教会有力的辩护者。
2. 教会接纳外邦人(9:31〜12:25)
作者引述外邦使者归主的经过后便回到 8:1 的主题,因耶路撒冷教会受逼迫,以致犹太、加利利、撒玛利亚各地教会纷纷建立;也论及 8:40 的主题,因腓利的工作直到该撒利亚,记在该撒利亚外邦人归主的经过。
(1)彼得的行传(9:31〜11:18)
a. 在犹太地区(9:32〜43)——作者选彼得在犹太地区的二大见证:
(a)在吕大―医治以尼雅,使犹太地及连吕大北部、撒玛利亚省沙仑一带的人也归主。
(b)在约帕―使多加(希伯来文「大比大」)起死回生,使约帕地多人归主 。
b. 在撒玛利亚的该撒利亚(10:1〜48)
彼得的行传如腓利般扩展到撒玛利亚的该撒利亚。当时他还在约帕, 在那里见到异象,要让他知道外邦人也是神所爱的(参洁净的、非俗物)。
由24 节可看出,哥尼流也是与亲友一同来听福音之人 (哥尼流是「虔诚人」,10:2)新约时期,一个外邦人进犹太教(参徒 2:10),分为两种:
(a)门外进教者」(Proslyte of the Gate),即相信犹太教者。这哥尼流是虔诚人,全家敬畏以色列之神,常祷告,并多赒济穷人,他可能是「门外进教者」。
(b)「门内进教者」(Proslyte of Righteousness),亦称「称义者」。即相信犹太教,并受割礼,完全像犹太人。
在该撒利亚,彼得的道(10:34-43 马可福音浓缩版)被众人相信,圣灵降在听道者的身上,他们开始说方言(可能是希伯来语,使在场的犹太人能明白)。于是彼得宣告他们也与耶路撒冷的门徒般蒙受圣灵,随即给他们施洗(可能有随行的六人协助,使他们成为历史的见证人)。之后, 他们挽留彼得一行人多住几天,以便多明白救恩的真道。
此事件指出,外邦人进入教会里的拦阻已被拆除,从今以后,外邦人得救不必再遵守律法这门径了。在 15 章 7~8 节的耶路撒冷教会大会里,彼得以这次事件为证明,指出外邦与犹太的墙已拆毁,二者同是一家人(1l:17~18)。
c. 在耶路撒冷(11:1〜18)―彼得从该撒利亚回到耶路撒冷后,一时思想偏窄、门户紧关的犹太门徒立即反对他给外邦人施洗(v.1,领受神道的意义),因他们认为外邦人必须先加入犹太教,成为犹太教徒才可得救。但彼得以自己的见证说服他们,说外邦人已被圣灵接纳,如同犹太人一样(v.15)。
(2)安提阿教会的成立(11:19~30)
a. 福音传至安提阿(1l:19~21)
路加继续 8 章 4 节的故事,11:19 谓教会因受逼迫,而将福音传至腓尼基,并离海岸约六十哩的居比路岛,及北上二百哩外的安提阿。他们还未得知外邦人加入教会的消息,故只向犹太人传道,但其中也有从居比路及古利奈来的外邦信徒。
安提阿是叙利亚的省都,为当时罗马帝国第三大城(次于罗马、亚历山大),也是浸淫于希腊文化之城市,是东西方必经之路。城内充斥各类偶像邪淫行径,福音能在此城落地生根,实在是神的厚恩,也是信徒不怕为主吃苦之故。
a. 巴拿巴在安提阿(11:22~26)
安提阿有人信主的消息传到耶路撒冷教会后,他们即打发巴拿巴(名约瑟, 利未人)去协助那里的信徒。巴拿巴看见外邦人归主,不但不以为忤(如割礼派人),反为他们感恩及欢喜,并劝勉他们要「立定心志,恒久靠主」。
巴拿巴是最理想人选,他不但是安提阿附近的居比路人(4:36~37),对安提阿一带情况熟悉;也是:(a)好人(对人的态度);(b)被圣灵充满(属灵生活的写照);(c) 大有信心(对工作方面的表现);故此有多人信主。但因工作负荷加重,他便前往大数「找寻」(原意「苦找」)保罗,找着了就带他回去安提阿,二人同工配搭有一年之久,使信徒在那里被外人称为「基督徒」。
b. 安提阿教会资助耶路撒冷(11:27~30)
安提阿教会不但信仰坚固,爱心也坚强。此时有数位先知从耶路撒冷来到, 当中有亚迦布预言天下将有大饥荒, 果然在革老丢年间(A.D.41~54)应验了。历史家之记载,在主后 45 至 46 年间犹太地曾有一次大饥荒。
安提阿教会定意在经济上资助犹太地区教会的需要,并委托保罗及巴拿巴将捐项带去,交给耶路撒冷的众长老(雅各此时似成为长老之首, 加拉太书 2 章 1~10 节似与此事件同时发生) 。
徒 12 章是书中一个过渡性的篇章,此章将全书两大段(1~11 章,13~28 章)衔接起来,尤在 12 章 17 节那里,彼得的「归隐」,成为保罗开始宣道的导言。
彼得是耶路撒冷的领袖,耶路撒冷教会在传福音事工上逐渐取代给安提阿教会。在上文里,作者已先把安提阿教会简介出来,现今以细腻之笔法把耶路撒冷教会的主角退出镜头 (v.18 至 15:7 才再次出现)。那是借着希律下手苦害教会的二件事迹:首件以雅各为主,作第二殉道者;其次是彼得被禁,得奇妙释放。而希律之罪惹来神直接的清算。虽然教会受迫害,「但是」(中文圣经漏译此字)神的道日见兴旺,越发广传。
(3)教会受逼害(第四次外患,12:1~2)
教会受迫害的风波接踵而来,此次的元凶是希律。此希律是希律亚基帕一世(A.D.37~44),其祖父为耶稣降生时的大希律(37B.C.~A.D.4),他有叔父名希律安提帕,曾杀害施洗约翰。
亚基帕一世为人凶残,他曾杀害亲父亚利多布,并与罗马贵族不和。因他极力讨好该撒加利古拉及革老丢之故,故在他叔父腓力死后(A.D.34),接任腓力的管辖区(路 3:1);后来他另一叔父希律安提帕被放逐至法兰西后(A.D.39),该撒革老丢将安提帕的管辖区也交给他接管;在主后 41 至 44年时,更将整个巴勒斯坦交由他辖治。
他上任不久,为讨好犹太人,便下手迫害信徒,尤以领袖为首要对象(「几个人」),其中有雅各。雅各本称为雷子(可 3:17),可能因不肯就范于某些要求,便成为十二使徒中第一位殉道者。他也囚禁彼得(12:3~11)。
经彼得事件后,希律还未学到教训。人是不能抵挡神的,无人告诉他彼得有个「奇妙」出监事件(5:19),也无人告诉他迦玛列的忠告(5:39)。希律此次的手段产生三个后果:
①彼得必须隐藏起来。
②他与犹太人的关系没有改善。
③神向他施行审判。希律自以为是神明化身,气焰不可一世;神即降罚于他,他立即被虫咬死。
据教会史家优比西乌记载,希律那天眼见天使下来,即染重病(约瑟夫却说希律见猫头鹰飞来,视为凶兆来临),五日后腹绞痛而死,有虫从他肚子里爬出来。近代医学家视「被虫咬死」一词原文字根 skolax 意蛔虫。蛔虫病多在羊群中潜伏,人吃了牛肉或羊肉中的蛔虫寄生卵,便患上此病,身上长满脓疮,脓疮爆裂,蛔虫到处蠕动,甚是骇人。神在箴言 21 章 30 节、耶利米书 21 章 5 节及启示录 2 章 16 节的话永远不能废掉。约瑟夫记,希律在五十四岁登位,第七年殁,应是主后 44 年的 5 月(A.D.37~44)。
「但是」神的道日见兴旺。
神的道不能因人的计谋而阻碍生长;虽有逼迫在先,但神的道兴旺,使逆境变成顺境。
C. 地极之见证(13〜28 章)AD48-62,14 年
作者现今接续上文——神的道日见兴旺,越发广传(12:25),直到地极。这全靠神特别拣选的器皿保罗,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主名。
1. 保罗之布道(13:1〜21:17)
(1)第一次旅行布道(13〜14 章): 1 年半,1400 哩
徒 13 章开始,「行」传的主角与主题均有一极大的转变。之前,主角是彼得, 传福音对象大部份以犹太人为主,主要的差传教会为耶路撒冷教会,主题是「先是犹太人」(罗 1:16 上),救恩是从犹太人而出。之后,主角是保罗,传福音对象主要是外邦人,主要的差传教会是安提阿教会,主题是「后是希利尼人」(罗
l:16 下),救恩转移到外邦人身上。
安提阿教会人才济济,在领袖方面,有先知和教师共五人(巴拿巴、西面、路求、马念、扫罗),这五人可能拥有多重恩赐,如作先知的及教导的,他们都有同一目标,就是要来帮助安提阿教会的工作。
a. 做先知的——表示对圣灵的带领特别敏锐(林前 14:3),对圣灵的感动更易体认,这是特殊事奉。
b. 教师的——这是较长期性的事奉,以神的话语、生命的见证等作引导, 这是基础性的事奉。
扫罗为犹太名,意「向神呼求」,是使徒保罗的本名,保罗为希腊名,意「微小」,这是他生来便有之名,非一般误称为他得救后之名。
保罗受安提阿教会差遣到各处旅行布道,这并非出于个人的兴趣或别人邀请, 而是出于圣灵的感动,并得教会的同感( 参罗 12:17)为印证,便向西出发。当时他也不知道后来会旅行布道多次,但蒙神带领,把福音带到当时的地极 。
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的情况,表列如下:
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( 13〜14 章) |
||
同工:巴拿巴、马可(半程) |
||
地方 |
经文 |
要事 |
1.在叙利亚 |
13:1〜4 |
蒙差遣。 |
a.安提阿 |
13:1〜3 |
中途站。 |
b.西流基 |
13:4 |
|
2.在居比路 |
13:4〜12 |
地中海近安提阿小岛。 |
a.撒拉米 |
13:4〜5 |
在会堂证道。 |
b.帕弗 |
13:6〜12 |
斥驳假先知巴耶稣(又名以吕马)方伯士 |
|
|
求保罗通道。 |
3.加拉太 a.旁非利亚别加 b.彼西底 (1)安提阿 |
13:13-14:20 13:13 13:13 13:14-14:20 13:14〜50
13:51-14:51
14:6〜20 |
加拉太教会的起源。 马可半途回耶路撒冷。 第一主日( 13:14〜43) 在会堂证道 保罗在彼西底安提阿的宣教(13:17~41) 保罗的讲道,他由旧约史讲起,以神的心意为中心,讲题为神恩待选民,共分三段(13: 17~41): (1)从旧约到新约(13:17~23) (2)神应许给选民的救恩(13:24~37) (a)施洗约翰的见证(13:24~25)——耶稣就是应许的弥赛亚,施洗约翰的工作虽然重要,但他只是基督的开路先锋而已。 (b)主耶稣复活的见证(13:30~3 上) ——神叫耶稣复活,这是门徒可以作证的,也是圣经预先宣告的。 (3)救恩是因信称义(13:38~41),非行律法才能得救 讲道后果产生甚多慕道者(13:42) 第二安息日几乎全城人都来听保罗的道 (13:44~45)。 结果:(1)外邦多人信主(v.48〜49)。 (2) 犹太人赶逐保罗(v.51)。 作者于此加上一句「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」,乍听起来,此段经文确指出神预定人得永生,因凡预定得永生者皆信了。 照原文的结构,「信」是全句的主要动词; 「预定得」是分词,分词的作用乃作「形容 |
(2)以哥念 |
14:6〜19 |
词」,形容那些信的人,故此全句语意不是说「凡预定的都信」,而是说「凡信的人都是预备好得永生的人」。 以哥念会堂讲道,结果: (1)多人信主(v.1) (2)受人石打(v.5)
(1)治生来瘸腿的(v.10) (2)传福音(v.15) (3)受石打(v.19) 多人归主( v.21) |
c.吕高尼 |
14:20〜21a |
|
(1)路司得 |
|
|
(2)特庇 |
|
|
4.归程 |
14:21b〜26 |
(1)坚固信徒(v.22) (2)设立长老(v.23) |
5.报告 |
14:27〜28 |
(1) 颂赞神在外邦人中开了通道之门 (v.27) (2)写加拉太书(v.28;参该书背景) |
(2) 第一次教会大会(15:1〜35):耶路撒冷大会(A.D.49~50)
a. 耶路撒冷大会前的情形(15:l~3)
安提阿教会在短短数年内人数加增,其中以外邦人为主,此情形一直引起耶路撒冷教会的关注,他们觉得安提阿教会的救赎论太自由,手续太简化(只靠信心,参考加拉太书背景),破坏了犹太人接纳外邦人多年的传统,如果长久下去,必定引起两教会关系破裂。因此认为外邦人得救必须经过三重手续:(a)割礼(出 12:48),(b)承诺遵守律法(包括食物律),(c)洗礼。
安提阿教会亦承认,现今情况紧急,于是打发保罗、巴拿巴、提多等人,为所辩论的问题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。基于三个原因:
(a)为了合一:与耶路撒冷教会的合一关系。
(b)为了信仰:外邦人不必透过犹太教而得救,而是可以直接得救。
(c)为了福音:向外更多的发展。
b. 耶路撒冷大会的讨论(15:4~21)
耶路撒冷大会最主要的讨论——外邦人得救是否需要受礼仪之要求。大会中的争论有:(a)彼得之见证,(b)保罗与巴拿巴的见证,(c)雅
各综合三人之见证及教会之反应,并作具体建议。雅各为耶路撒冷教会的柱石(加 2:9),德高望重,为众人所爱戴,看见三人的见证及教会的反应,遂起来做「结案陈词」,其辩词可分二点:
(a)表达己见(15:13~18)——先表赞同,再引证外邦人信主正符合旧约先知的预言。
(b)具体建议(15:19~21)——包括两方面:
①在教义神学方面,外邦人得救之法与犹太人一样。
②在交往方面,犹太人与外邦人相处确有商榷的余地,因不是人人皆像彼得、保罗、巴拿巴那样「开明」,能毫无保留地与异族来往。故此建议外邦信徒在生活习惯上,对犹太人传统保守的生活有所尊重:
i 禁戒吃祭偶像之物:免得有参与拜偶像之嫌(林前 8:10)。
ii 奸淫:可能是指利未记 18 章 6 至 18 节「勿乱骨肉之亲」的条例,非公开性不道德的行为。
iii 不吃勒死的牲畜:未放血的牲畜不可当作食物(利 17:10、13)。
iv 不吃血(指利 3:17,7:26,17:10,19:26 的禁戒)
c. 大会之结果(15:22~35)
(a)神救赎之恩临到外邦人,得以证实。
(b)东西教会(母子教会)合一,得以保全。
(c)往外邦工作得到耶路撒冷母会之祝福。
(3)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(15:36~18:22),2 年多,2800 哩
保罗和巴拿巴在安提阿教导信徒、传讲神的道一段日子后,又再上路作
第二次宣教旅程。时间:A.D.50~52
同工:西拉、提摩太 、路加(中途加入,16:9)等。
保罗和巴拿巴因约翰马可先前之事而分开。保罗带了西拉走遍叙利亚、基利家两省,首先访问了早先在各地建立的教会,到特庇,又到路司得,在那里见到了提摩太,带他一起传道。又经过弗吕家省和加拉太省一带地方, 每西亚边界,在特罗亚,接受马其顿呼声的异象(路加也在此加入布道团)。到了马其顿省的腓立比。在那里,吕底亚一家和监狱禁卒的一家都信了主, 且成立了教会。使徒们再从腓立比,经过暗妃波里和亚波罗尼亚,到了帖撒罗尼迦,那里有耶孙和几个弟兄并一些敬虔的希利尼人,及不少尊贵的姊妹都归了主。因受犹太人之逼迫,他们从帖撒罗尼迦去了庇哩亚,再去亚该亚省的雅典;在那里,保罗站在当地议院亚略巴古见证神。以后保罗又到了哥林多,遇见亚居拉和百基拉夫妇,并一起同工约有一年半(并在哥林多写了帖撒罗尼迦前、后书,时约主后 51 年)。因犹太人的逼迫,保罗遂离开哥林多,到了坚革哩,又到了以弗所,从那里坐船直达该撤利亚,再到耶路撒冷, 向教会问安后,又回到安提阿。
行程:
安提阿→叙利亚省和基利家省→特庇→路司得→经过弗吕家省和加拉太省→特罗亚(坐船)→马其顿省→腓立比→暗妃波里→亚波罗尼亚→帖撒罗尼迦→庇哩亚→雅典→哥林多→(回程)坚革哩→以弗所(坐船)→该撒利亚→耶路撒冷→安提阿
a. 在马其顿省宣教(16:11~17:13)
(a)腓立比之宣教(16:11~40)
在腓立比,作者记述三件事:吕底亚全家归主(16:11~15)、小使女脱离巫鬼(16:16~18)及狱卒全家归主(16:19~40)。
夜半地大震动,狱门全开(但没有一个囚犯逃走),禁卒以为失职,死路一条,情急下要拔刀自杀。保罗乍见,及时制止。禁卒感激之余遂询问如何得救,保罗说:「当信主耶稣,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。」此言之意,非一人信主全家自动得救,而是「你和你一家,当信主耶稣都必得
救。」故向他全家讲解救恩,否则此举便多余了(16:32)。狱卒受洗后,为保罗摆设筵席,这实在是喜乐之筵。
天亮时,官长因昨夜的地震,深知神明降临,因此打发差役放人, 哪知保罗使用其为罗马公民权,要求官长道歉;此 举非为出一口气,而是为保障初生的腓立比教会免再遭政府找麻烦。
出监后,他们往吕底亚家去,这是腓立比教会设立之处。劝慰一番后,便继续前行,路加则留下照料新生的教会。
腓立比教会的诞生,在保罗欧洲的事工上是个莫大的安慰,就此他们深知神与他们同在,故日后的行程更毫无保留地为主摆上。
(b)在帖撒罗尼迦宣教(17:l~9)
帖撒罗尼迦是保罗在欧洲布道的第二站。离开腓立比,经过暗妃波里(意「双城」)和亚波罗尼亚,来到帖撒罗尼迦。
(c)在庇哩亚宣教(17:10~13)
庇哩亚离开「帖」城西南五十哩,在此处,保罗工作的果效似较「帖」城为大(「贤」字指「较为伟大」),因庇哩亚人对真道的态度是甘心领受, 天天考查;结果多人信主,当然也成立了教会。
其中相信的妇女也不少。路加记载在马其顿三个主要城市里,均有妇女得救(16:14,17:4,17:12)。
但「帖」城的犹太人不死心,得悉保罗在庇哩亚,又跟踪前来扰乱众人,使保罗再次被迫亡命于城外,这是保罗第三次被赶逐。但保罗没有气馁,还勇往直前,直趋雅典。
b. 在亚该亚一带宣教(17:14~18:17)
(a)在雅典宣教(17:14~34)
雅典是一个「大学城」,举凡音乐、艺术、文学、哲理、医学等皆独占鳌头,也是古代文明的中心。
保罗在此地的工作:
①辩论(17:16~21),与三种人辩论:
․会堂的犹太人、虔诚人。
․街上的希腊人。
․哲学派人。
17 节的「市」非作买卖的街市,而是市民教坛、论坛所在地。当时哲学派人士有二支:(1)以彼古罗——享乐主义哲学派;(2)斯多亚派——主张生活严谨,逃避享乐(该撒尼罗的老师辛尼加, 该撒马可奥流 Marcus Aurelius 皆属斯多亚派)。这些哲人邀请保罗上亚略巴古山(Aroopagus 意「战神之山」),离「市」不远, 在城的高山上(此为议院所在地),要听保罗的新道理。 2l 节的「住在那里的客人」即外侨,是慕名移居雅典之人,多属有钱有闲之辈。
②演讲(17:22~31)
讲题:未识之神(不认识而敬拜,是为愚昧之极)。保罗就地取材,将他们未识的真神介绍给他们,原来祂就是「创造天地的主宰」、「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上帝」、「离我们不远的真神」。保罗甚至引用他们的诗人(亚拉突 Aratus,斯多亚学派)证明其道。综观之,保罗的讲章有二点:神是创造主(17:22~29)、神是审判主(17:30~31,以彼古罗派否认神会审判人),但神不计算人过去的愚蒙,今却要人悔改。
③结果(17:32~34)
哲学界讥诮,客气者推辞,但神之道发出,不徒然收回,其中有亚略巴古的议员丢尼修(传说他做了雅典第一任主教),另一是大马哩(意「红母牛」,传说她是丢尼修的妻子),还有其他人。
(b)在哥林多宣教(18:l~17)
在雅典之西约 50 哩外,乃希腊古城哥林多。在政治上,是亚该亚省的省会,人口约有六、七十万,其中奴隶占半数;在宗教上, 是崇拜爱神的所在地,以致庙宇林立,藏污纳垢,庙妓上千,淫靡之风举世闻名,全城道德风气败坏。当时人称「哥林多化」,乃是道德崩溃沦亡、放荡纵欲之意(罗 l:18~32)。
①抵哥林多(18:1~4)
在雅典,保罗原等候西拉、提摩太前来(参 17:16),后来他们来了(帖前 3:l~2),保罗再差提摩太回「帖」城,西拉去马其顿。保罗独自来到哥林多,此时保罗宣教的经费短绌,于是谋求餬口之法。在神引导下,保罗在会堂认识亚居拉(意「鹰」) 及百基拉(意「高贵妇女」),与他们一同制造帐棚为业。这对夫妇是因革老丢(A.D.41~54)赶逐犹太人,而离开罗马的。据罗马史家记载,罗马城的犹太人,因有人向他们传耶稣是弥赛亚, 只有祂才当受敬拜,于是有些人进行反政府的企图。基于此因, 西泽革老丢便欲将全城的犹太人赶逐离境,但因犹太人甚多,此令未能完全执行。后来命令有改,取缔了犹太宗教集会的权利, 故不少敬虔的犹太人便移往他处,以期能敬拜神。
②住十八个月(18:5~11)
提摩太从「帖」城回来,西拉从庇哩亚、「帖」城、腓立比回来, 二人先后到达,各带来了好消息。故此保罗先后写了帖撒罗尼迦前、后书(18:5、11),大概他们从马其顿带来了可观的奉献(林后 11:8~9;腓 4:15),保罗在哥林多不必再作帐棚之工,可以致力传道(「为道迫切」可译为「全力传道」,18:5)。但哥林多的犹太人抗拒真道,保罗不得已宣告对他们的审判。此后保罗的讲坛不再以犹太人为主,而以外邦人为对象。
透过犹士都家的福音中心,有多人信主,只是哥林多人对保罗不友善;但主安慰他不用怕。如此光景维持一年半之久。
③方伯迦流(18:12~17)
哥林多是亚该亚省城,由方伯辖管。方伯是罗马议院直辖省的总督,正如巴勒斯坦的巡抚。犹太人控告保罗时,迦流认为与罗马法律无关(是宗教原因),不愿过问。众人揪住管会堂的所提尼, 毒打他一番泄愤,迦流也不管。所提尼是基利司布的继任人,基利司布信主后自然被会堂革职。但所提尼被打,使他后来也信了主(林前 1:1)。
④第二次旅行布道的回程(18:18~22)
从哥林多至坚革哩(18:18)在以弗所(18:19~21)从该撒利
亚至耶路撒冷(18:22 上)返抵安提阿(18:22 下)
保罗先到「耶路撒冷」(总会),可能是上圣殿去还愿,或向该处教会报告他第二次旅行布道的结果。然后才回到「安提阿」(母会)报告。
(4)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(18:23~21:17)A.D.53~57,约 4 年,2700 哩
第三次宣教旅程由安提阿开始,重点在以弗所,保罗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在那里教导、传讲福音。从那儿他又再次探访第二次旅程时在马其顿和加拉太建立的教会。他不顾众人的阻拦,要到耶路撒冷去,临行前召集以弗所的长老到米利都接受他的训诲。犹太人对保罗向外邦人所作的事工仍无法释怀。
时间:A.D.53~57
同工:路加、提摩太等(19:22,20:5)
保罗带了同工路加、提摩太等再由安提阿出发,先在加拉太省和弗吕家省一带地方探望众教会,坚固门徒;然后到以弗所,在那里住下,约有三年之久,在推喇奴学房讲道二年(并在以弗所写哥林多前书,时约 A.D.56,19:10)。后来以弗所发生暴乱,保罗遂到马其顿省及亚该亚省一带劝勉门徒(并在马其顿之腓立比写哥林多后书(时约 A.D.56~57,20:2)。以后又到亚该亚省,留居了三个月(在哥林多写罗马书,时约 A.D.57,20:2),再回腓立比,坐船到特罗亚,在那里住了七天。从特罗亚又到米利都,在那里, 保罗邀请在以弗所教会的长老前来会面(20:17,即著名的「米利都论谈」)。此后,保罗和他的同工又从米利都上船往腓尼基去。到了推罗,在那里住了一星期,又坐船到了该撒利亚,见到腓利一家,在腓利家居住。当时受到先知亚迦布的预言和警告说:保罗将受捆绑;但保罗视死如归。保罗最后从该撒利亚到了耶路撒冷,多人同伴,蒙热烈接待。行程:
经过加拉太省和弗吕家省→以弗所→马其顿省→亚该亚省(希腊)→(回程)马其顿(腓立比)→特罗亚→米利都→推罗→该撒利亚→耶路撒冷
a. 二次受洗(19:4~7)
保罗在以弗所城内遇见十二个门徒,查询下发现,他们还未知晓圣灵已经来临,只有约翰的洗礼(指旧约形式的水礼)。经保罗解释后,他们愿意奉主耶稣的名受洗(指转移至新约时代内)。
这十二个人信主,为使徒时代过渡期的特殊情况(special event),不能以此作一般性现象(general events)。这些约翰的门徒可能是旧约时期最后一批转移到新约时代的人,转移时他们能说方言及预言,证明圣灵确实降在他们身上,接纳他们正如五旬节一般。
b. 米利都论谈(20:17~35)
在米利都,保罗打发人前往,邀请 30 哩外的以弗所教会的长老前来会面。这次见面及劝勉,流露出保罗对神、对人、对教会的爱。分二部份:一部份自述事奉心志(20:18~27):始终如一,凡事谦卑,不怕试炼,没有避讳,随处教导,不分对象,不怕危险,忠于所传,另一部份则劝勉教会领袖当如何事奉神(20:28~35):谨慎自己为监督的身份(提前 4:15),谨慎牧养的职责(弗 4:11),记念保罗事奉神的模式。多实行施与的功课 。
保罗这番临别赠言,与主耶稣的临别赠言「楼房论谈」极为相似, 表列如下:
|
楼房论谈 |
米利都论谈 |
分离在即 |
约 13:33,16:8 |
徒 20:35 |
学习榜样 |
约 13:34,15:12、18、 20、24 |
徒 20:18~2l、27、3l、33~ 35 |
道能建立 |
约 15:7 |
徒 20:32 |
强调圣灵 |
约 14:16、26,15:26~ 27 |
徒 20:28、23 |
说完这席感人肺腑之言后,保罗跪下祷告,将爱神之心维系起来。保罗必要回耶路撒冷,完成母会之托付。虽然知道这次回去危险难免, 但为了忠于所托,他置生死于度外。
c. 圣灵预告保罗受捆绑(21:4、10~14)
推罗的信徒蒙圣灵感动,不停地力劝保罗不要回耶路撒冷(第一次劝谏),但保罗一心一意要回耶路撒冷,推罗信徒带着惆怅与依依不舍的心情送别保罗。
过了多利买,翌日抵达四十哩外的该撒利亚,这段路从内陆进发。此地是昔日腓利工作停驻之处,他称为「传福音的」(该撒利亚的教会是他开荒成立的),他一家都是事奉神的(2l:9 说「预言」指传道)。有先知亚迦布蒙圣灵引导来到此处,采用旧约先知惯行的象征动作发出预言,这是第二次「拦阻」保罗不要回耶路撒冷。当地信徒与作者路加亦加入劝谏的人群,苦劝保罗,甚至痛哭流涕(第三次),但保罗心意坚定。众人没法多言,只愿神旨意完成。
至于保罗是否违背了圣灵的提醒?学者的意见分二:
(a)一说保罗过分执拗,以致后来妥协遵守旧约仪式(21:26),故被捕历遭痛苦,蹉跎四年岁月(二年在该撒利亚,二年在罗马)。
(b)另一说辩护保罗没有反抗圣灵,主因有:
①保罗亦是先知,对圣灵的指引尤其敏锐(弗 3:3~6),故不会违抗圣灵。
②他早有「灵感」,知晓回耶路撒冷定有生命危险 (20:23;罗15:31)。
③圣灵不会自相矛盾,一面预告保罗在耶路撒冷有险,一面又劝他回去。
④保罗虽可托人将外邦教会的捐款交给耶路撒冷教会,但他要亲自向教会报告外邦人信主的经过,使母会不致误解他们。
⑤神没有因保罗回去而有任何对他不悦的记录。
⑥运用哥林多前书 9 章 19~23 的原则。
圣灵的感动是预言将来要发生的事,在此处并没有禁止或准许, 圣灵藉亚迦布预告如果前往必会受捆绑,此为后果,并非叫他不要去,明告去耶路撒冷会受许多逼迫,但仍肯去。保罗此举正像基督上耶路撒冷一样(可 10:32)。
保罗一到耶路撒冷,就被犹太人捉拿,若非他是罗马公民而引起罗马人的干预,恐怕早已被杀害了。
保罗接连多次为自己辩护,在
22 章 保罗向百姓分诉
23 章 保罗向犹太公会分诉及在该撒利亚监禁
24 章 保罗向该撒利亚的罗马巡抚腓力斯面前分诉及坐监
25 章 保罗向罗马巡抚非斯都分诉
26 章 保罗向亚基帕王(大希律的曾孙)面前分诉
保罗没有被定罪,却为着政治原因被拘押了将近两年。为了不落入犹太人之手,他行使罗马公民的合法权利,上告于该撒(罗马皇帝)。最后,他被解往罗马,是从水路而行的。尽管途中遭遇风浪、船只失事,神却奇妙地将他带到罗马。他在那儿被「软禁」两年,其间放胆传道。使徒行传以保罗把福音一直传到罗马而告终。
2. 保罗为囚犯(21:18〜28:31)
教会西迁是因保罗把福音带到那一边,而保罗到那里却是因他被捉拿后提上诉而引起的。
(1)保罗被捉拿(21:18〜24:27)
在圣殿被诬告(21:18〜40)——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回到耶路撒冷后, 在耶路撒冷批评他的声浪越来越大。这些都是为律法热心的信徒,而他们认为保罗所作的,皆与律法的要求有违,于是耶路撒冷的长老们规劝保罗与他们同守洁净礼,暂息人心 ,于是保罗也顺服下来。
当保罗在圣殿内守洁净礼的末日,有人发现他在那里便诬告他,控告他把外邦人带人圣殿,于是全城轰动,把他捉拿,正要下手把他打死时,幸得驻守耶路撒冷之千夫长解围,保罗便有机会在各人面前自辩,并为主作见证。
22 章 保罗向百姓分诉
在殿阶为主证道(22:1〜29)——保罗以生命受主改变为主作见证(22:
1〜21),但听的人不耐烦,要把他除掉(22:22〜23)。千夫长正要私自用
酷刑拷问他时,发觉他是罗马公民,便暂时软禁他(22:24〜29)。
保罗在公会前分诉(22:30〜23:35),他开口直言,宣告凡事皆凭良心而行,表示这次事件完全清白,并无亵渎或践踏圣殿与律法。此言既出,大祭司亚拿尼亚立即吩咐人掴他的嘴(23:2),乃因保罗所言无意中影射亚拿尼亚过去以卑鄙的手段、毒辣的手腕,获得大祭司的地位。(据犹太史家约瑟夫所记,亚拿尼亚于主后 47 至 58 年间为祭司,他一生不择手段地渔利自己,并亏空公款,中饱私囊,多次以暴力达成目的,更将其他祭司所应得的十分之一据为己有,又打发他的恶仆,至百姓的禾场上以暴力夺取米稻。在主后52 年因「撒玛利亚事件」,他与其子亚那努被召至罗马解释事件的始末, 因他又向官员行贿,结果无罪返回巴勒斯坦。最后,他在主后 59 年被该撒尼罗召回罗马,接受审讯。)
保罗立即还口,责骂他是「粉饰的墙」(是当时指责「极为虚伪」的俚语),并提出神要打他的怒言,因他毫无证据便吩咐人打保罗。保罗脑中可能想到利未记 19 章 15 节,犹太人亦有俚语说:「凡掴以色列人面的,如同掴打神的荣耀。」有些学者据此,说保罗预言亚拿尼亚后来在犹太人暴动时被杀。
亚拿尼亚旁边的同党反言讥刺保罗辱骂神的大祭司(「神」字放进去,以示保罗犯了亵渎神之代表的罪),保罗立时回答他不晓得那是大祭司,并引用出埃及记 22 章 28 节,支持不该冒渎大祭司,因在国家无君王时,大祭司就是全国的代表。
经学家对 23 章 5 节的上半节采六个不同的解释:
①保罗向大祭司道歉,他眼睛有问题(近视),看不清楚。
②或因那是一个非正式的公会会议,亚拿尼亚未穿平常开庭时的服装, 故认不出来。
③此外保罗离开公会已有二十年,故不可能认出那是亚拿尼亚。
④保罗不晓得声音从何而来,直至旁边的人指出,他才发出歉言。
⑤保罗在大公会受掴,勃然大怒,故忘记了亚拿尼亚的身份。保罗认为大祭司不当随便吩咐掴人,况且他又不该受如此的凌辱,故以半讥诮的口吻揶揄他不是正规的大祭司。
保罗自称一生都是凭良心行事(23:1),及看到公会内两党派((法利赛与撒都该)各半,便趁机引起他们彼此冲突(23:6〜9)。这方法使保罗的生命差点儿被他们扯碎,幸得千夫长再度拯救,还押于监 。
当夜保罗得主在异象中安慰( 23:11),虽有四十多人立重誓杀害他,他蒙千夫长相助,以卫兵连夜护送到该撒利亚去 。
在腓力斯前为主证道(24:1〜23)
以色列首领带着辩士帖土罗前来控告保罗 ,保罗遂得机会再在公会及巡抚前为主作见证。保罗在腓力斯夫妇前分诉 :
①控告不合情理与事实
保罗在两方面回答帖土罗的控诉:他指出自外返迄今只有十二日,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,他无从发起什么「鼓动普天下众犹太人生乱」的行径;再且毫无根据,且不合情理与事实。
②受审乃为复活的道理
至于信仰方面,保罗承认那被「称为异端的道」完全合乎犹太人的信仰(律法和先知所记载的),是犹太人从祖宗以来皆信奉的,靠此犹太人才有盼望,也是世人复活的盼望。保罗在此必 定指出,以色列的盼望是由弥赛亚而来(参路 24:44、46),就因这盼望,保罗续说他从各地,为自己本国人的需要,将赒济穷人之募捐带回,后来在圣殿按律法之要求,交上供献之物时,旋即被拿捕,并无「喧嚷」、「聚众」的事。弦外之音乃是,他的被捕是冤枉无凭据的,是被从亚西亚来的人所诬告的。
腓力斯接了夫人土西拉来到该撒利亚(可能腓力斯离开该撒利亚一阵子, 土西拉为希律亚基帕一世最小之女(即 12:1 的希律),希律亚基帕二世之妹(即 25:13 的希律亚基帕)。在这二人面前,保罗讲解「公义」(亚基帕的朝政全无公义可言)、「节制」(腓力斯夫妇全无情欲节制可言——腓力斯曾结婚三次;土西拉也放弃其夫,改嫁腓力斯)及「将来审判」,此点使腓力斯恐惧不已,急忙将保罗遣走。
腓力斯是贪财者,也是投机者 ,虽心受感动,但不肯接受 ,结果保罗被软禁在那里二年之久(路加福音在此时地着成)。
(2)保罗提上诉(25:1〜26:32)
a. 在非斯都前证道(25:1〜12)
二年后,非斯都接任腓力斯,提解保罗出庭,保罗又得机会在别的官长面前作证,也提上诉于该撒的资格。
非斯都明知在罗马律法看来,保罗是无罪的。按罗马律法,凡不能证实的控诉都不能成立,需实时释放。只是他不愿刚上任便与犹太人产生不和谐的关系,宁将保罗押至耶路撒冷,在公会面前审断他 。
保罗亦知公会欲除去他而后快,因此只有上诉该撒,才可以脱离犹太人的陷害与无理的控告。
「上诉该撒」是一句法律名词,罗马公民一呼此言,一切案件都要呈在该撒面前。非斯都的允准亦有神的恩典在其中,因他若宣布保罗无罪释放,保罗便会终日备受犹太人诡计的陷害,而至永无宁日。此时的该撒是尼罗(AD54~68),那时他对基督教还未抱敌对的态度。
26 章 保罗向亚基帕分诉
b. 在亚基帕前证道(25:13〜26:32)
亚基帕(希律安提帕三世)本是非斯都好友,当非斯都上任后,他前来道贺,听到保罗复杂的案情 (25:13〜21),自己也愿意听听(25:22),故把保罗召来(25:23〜27)。保罗便第三次把得救与蒙召的经过在他面前见证出来(26:1〜23)。对这篇见证,非斯都认为保罗癫狂了(26:24〜26),亚基帕认为太幼稚(26:27〜29),但会商后觉得保罗确实无罪,便准许他上诉罗马该撒(26:30〜32)。
(a)保罗在米利大(28:l~10)
(i)保罗被蛇咬(28:l~6)
(ii)保罗治杂症(28:7~8)
在岛长部百流家中,保罗只以按手祷告,便医好部百流之父的双重疾病。路加本是医生,此时他亦束手无策,惟有那有治病恩赐的保罗才能行这神医之治。
部百流之父得治之消息不胫而走,全岛的病人都来求保罗治病。
土人「多方」尊敬保罗一行人,使他们在岛上度过一个愉快的冬天。在保罗一行人要离开时,他们馈赠保罗等人在船上的需用品, 以示他们的感恩。
(b)在罗马(28:16〜31)
在罗马遭政府「软禁」时,保罗不停地为主作见证,其中有向犹太首领传讲神国的道(28:23),只是听众中多人质疑保罗的信息(28:24),于是不欢而散(28:25 上),散前保罗引用赛 6:9~10 的话作结。
「圣灵藉先知以赛亚,向你们祖宗所说的话是不错的。他说:你去告诉这百姓说:你们听是要听见,却不明白;看是要看见,却不晓得;28:27 因为这百姓,油蒙了心,耳朵发沉,眼睛闭着; 恐怕眼睛看见,耳朵听见,心里明白,回转过来,我就医治他们。所以你们当知道,神这救恩,如今传给外邦人,他们也必听受。」(徒 28:25~28)
查赛 6:9~10 是先知以赛亚责备选民的话,因为选民虽是信神的民族,却轻看自己的身份与地位,致与神疏远,甚至沦于「无神论」的边缘。先知宣告他们已落在一个极可怕的属灵光景里, 是被神浇以蒙蔽的灵在其中,使他们听而不闻,看而不见,对神的话语不明白,如同封闭的书(参赛 29:9~12)。这是一种被神「刚硬其心」的审判光景,必受责打的光景与收场。
此言在圣经曾出现四次(参赛 6:9~10;太 13:14;约 12:40; 徒 28:26~27),每次皆显出神的选民落在一个不会后悔的光景里,他们的结局就是被神惩罚。
保罗对那些犹太领袖进言,苦口婆心地解释神国的道,只是言者谆谆,听者藐藐,故此他说他往外邦人去传福音,使他们也获得赦罪之恩是应该的(28:28)。
保罗引用「摩西的律法」和「先知的书」即旧约及「耶稣的事」, 当时可能有马太福音、路加福音及马太之圣言录(Logos)诸书,来证明「神国的道」。
保罗说他所传讲的与旧约经典完全一致,而旧约的中心就是基督必须受害并复活(24:14~15),保罗称这中心为「光明的道」,即「救世的道」、「主的正道」、「主的道」、「神的道」、「赦罪的道」、
「神国的道」、「恩 惠的道」、「基督耶稣的道」。
结论
使徒行传其实是信徒行传,是圣灵掌管信徒的行传,把无用的人变成视死如归的勇士,使他们成为改变社会败坏的改革家,以及造福人群的国家栋梁。
难怪有人说:基督徒的一生就是使徒行传,也是圣灵行传。你是一本使徒行传吗?是一本圣灵行传吗?所有信徒都蒙召,要靠着圣灵的能力,为基督作见证, 作为祂身体的一部分(教会是祂的身体),奉祂的名传道,以此继续耶稣在地上的工作。
「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,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,不是出于我们」
(林后 4:7)。但愿所有有圣灵的信徒,让宝贝在瓦器里,献上给主,得着能力,为主作见证,直到地极,不要枉负主恩,虚度一生!
保罗三次旅行布道之时间、着成书信之地点及日期
行程 |
着成之书信 |
著书地点 |
著书日期 |
第一次旅行布道A.D.48~49 (13:4~14:28) |
加拉太书 (14:28) |
安提阿 |
A.D.49 |
|
帖撒罗尼迦前书 |
哥林多 |
A.D.51 |
第二次旅行布道 |
|
|
|
|
(18:5) |
|
|
A.D.50~52 |
|
|
|
|
帖撒罗尼迦后书(18: |
哥林多 |
A.D.51 |
(15:36~18:22) |
|
|
|
|
11) |
|
|
|
哥林多前书 |
以弗所 |
A.D.56 春 |
|
(19:10 ) |
|
|
|
哥林多后书 |
腓立比 |
A.D.56 秋 |
第三次旅行布道 |
|
|
|
|
(20:2) |
|
(与林前差半 |
A.D.53—57 |
|
|
|
|
|
|
年) |
(18:23—2l:17) |
|
|
|
|
罗马书 |
哥林多 |
A.D.57 春 |
|
(20:3) |
|
(与林后差三 |
|
|
|
个月) |
在罗马 |
以弗所书 |
罗马 |
A.D.6l |
A.D.60 春 3 月至 |
腓立比书 |
罗马 |
A.D.62 春 |
A.D.62 2 至 3 月 |
歌罗西书 |
罗马 |
A.D.61 秋 |
(28:16~31) |
腓利门书 |
罗马 |
A.D.61 秋 |
保罗生平年代表
年代 |
重要大事 |
地点 |
(一) 早年 (1-33) |
||
1-15 |
生长在大数 |
大数 |
16-30 |
迦玛列门下受教 |
耶路撒冷 |
(二) 预备时期(33-47) |
||
33 |
大马色路上遇主 |
靠近大马色 |
33-37 |
亚拉伯旷野三年 |
亚拉伯旷野 |
37-43 |
大数(五/六年) |
大数 |
43-47 |
在安提阿服事 4 年(33-47 约 14 年) |
安提阿 |
47 |
送赈灾款项到耶城 |
耶路撒冷 |
(三) 尽职事期---出外布道(47-57)约 10 年 |
||
48-40 |
第一次出外布道 |
|
49 |
写加拉太书 |
安提阿 |
49 |
为受割礼之事赴耶城 |
耶路撒冷 |
50-52 |
第二次出外布道 |
|
51 |
写帖撒罗尼迦前书 |
哥林多 |
51 |
写帖撒罗尼迦后书 |
哥林多 |
53-57 |
第三次外出布道 |
|
56 |
写哥林多前书 |
以弗所 |
56 |
写哥林多后书 |
马其顿 |
57 |
写罗马书 |
哥林多 |
(四) 被囚监期(58-62) |
||
57 |
返耶城后被捕 |
耶路撒冷 |
57-59 |
被囚在该撒利亚两年 |
该撒利亚 |
59-60 |
被押送罗马(途遇大风暴) |
|
60-62 |
被监禁在罗马 |
罗马 |
60-61 |
写以弗所,歌罗西,腓利门书 |
罗马狱中 |
62 |
写腓立比书 |
罗马狱中 |
62 |
获释 |
罗马 |
(五) 晚年 (62-68) |
||
62-66 |
探访各地教会 |
欧洲,亚细亚 |
63 |
写提摩太前书及提多书 |
马其顿 |
67 |
再度被捕下狱 |
特罗亚 |
67 |
写提摩太后书 |
罗马狱中 |
68 |
殉道 |
罗马 |
保罗生平年代简图
年代(月/日/年) |
事迹 |
经文(使徒行传) |
4/3/33 |
十字架 |
(福音书) |
5/24/33 |
五旬节 |
2 章 |
35 夏 |
保罗归主 |
9:1〜7 |
35 夏〜37 初夏 |
保罗在大马色与亚拉伯 |
9:8〜25;加 1:16 〜17 |
37 仲夏 |
保罗首访耶路撒冷 |
9:26〜29;加 1:18 〜20 |
37 秋 |
保罗赴大数,基利家 |
9:30;加 1:21 |
43 春 |
保罗到安提阿 |
11:25〜26 |
47 秋 |
保罗送捐项到耶路撒冷 |
11:30;加 2:1〜 10 |
47 秋〜48 春 |
保罗在安提阿 |
12:25〜13:1〜3 |
4/48〜9/49 |
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 |
13〜14 |
49 秋 |
耶路撒冷大会 |
15 章 |
4/50〜9/52 |
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 |
15:36〜18:22 |
53 春〜5/27/57 |
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 |
18:23〜21:16 |
5/28/58 |
保罗在耶路撒冷 |
21:13〜23 |
6/3/57 |
被捉拿在公会前辩诉 |
21:26〜23:35 |
6/9/57 |
在腓力斯前辩诉 |
24:1〜26 |
6/57〜8/59 |
在该撒利亚监中 |
24:27 |
8/59 |
在腓斯都前辩诉 |
25:7〜12 |
8/59 |
在亚基帕前辩诉 |
26 章 |
8/59〜2/60 |
赴罗马(第四次旅行布道),达米利大岛 |
27 章 |
2/60 |
到罗马 |
28:1〜16 |
2/60〜3/62 |
在罗马狱中 |
28:17〜31 |
62〜67 |
保罗被释后 第五次旅行布道 |
(教牧书信) |
68 春 |
保罗为主殉道 |
(教会传统) |
保罗旅行见证基督(十三~廿八章)
第 1 次(十三~十五 29)︰公元 48~49,加拉太省。
第 2 次(十五 40~十八 22)︰公元 50~52,向欧洲扩展。
第 3 次(十八 23~廿六 32)︰公元 53~57,以弗所为中心,停留三年。廿七~廿八章︰公元 60-62,在罗马监狱。
公元 62 年,保罗获释,可能去西班牙。
公元 66 年,第二次被囚罗马地牢,67 年 6 月 29 日被杀殉道。
保罗一生有 3 个 10 多年:
1. 隐藏的 14 年,亚拉伯旷野西乃山 3 年,大数 7 年,安提阿 4-5 年
2. 职事丰收 11 年,三次旅行布道。
3. 常囚禁监狱 11 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