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约纵览】_哥林多后书
哥林多后书综览
张西平牧师 编著
作者:保罗
日期:主后 56 年秋地点:马其顿(腓立比)
受书人:哥林多教会及亚该亚的众圣徒
目的:重建使徒的权柄,说明传道人的职责主旨:传道的职分
钥节:一切都是出于神;他借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,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。(5 章 18 节)
简介
哥林多后书是保罗自辩其使徒的权柄,并论其事奉的书卷;是最具保罗个人自传性的书信。
哥林多教会是一间问题重重的教会,除了在生活、信仰上没有见证,他们又深受假师傅的搅扰。从林后 10〜13 章之内容可看出,有一群犹太教人士潜入哥林多教会内,搬弄是非,毁谤保罗,传播异端,自称是真先知,其实是如撒但装作光明的天使。他们在教会内有相当大的势力,对使徒保罗的为人及事奉都加以怀疑,说他善变、骄傲、不诚实、外表言语均不出色,没有身外境界的经验
(Ecstatic Experience),传假福音,辖管人,虽不受哥林多人供给,却暗中取巧图利,没有资格作耶稣基督的使徒等。
保罗对此事痛心忧忡,写这封信,为作耶稣基督的使徒及权柄,为自己的行为、蒙召和事奉自辩,以求挽回他们的信任与情谊;并郑重警告他们,要他们悔改。这封书笺充分地表达了保罗爱教会的心,正如他自己向教会所说:「我向你们的口是张开的,心是宽宏的」。他实在是历代最理想的传道人。
哥林多前后书按性质分析,可归在「教牧书信」内,因这二卷书信均论及教会与教牧的问题。前书论教会问题,后书论教牧工人;前书劝「效法我,像我效法基督一样」(林前 11:1),后书则把他工作的样式和生命流露出来。
本书特征
1. 书内流露个人情感,充分表现保罗的感情(喜怒哀乐尽在其中),故有人称此为一封「流泪之信」(2:4)。
2. 书信中最具自传性,揭露了保罗生平之事迹。
3. 一些重要教义性的阐释,在此书内出现,如:传道的职分(2:12~6:10)、两约的对比(3:4~18)、基督台前的审判(5:10~11)、信徒的捐献(8~9 章) 等。
大纲
一、辩明使徒的职事(1〜7 章)
A. 表明心迹(1〜6 上章)
B. 请求教会接纳(6 下〜7 章) 二、阐明及鼓励捐献(8〜9 章)
A. 榜样(8 章)
B. 原则(9 章)
三、证明使徒的身份(10〜13 章)
A. 使徒的权柄(10 章)
B. 使徒的经历(11〜13 章)
历史背景
1. 保罗写完哥林多前书后,哥林多教会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,反而更坏。受到假师傅的影响,他们挑战保罗作使徒的权柄(林后 2:1)。
2. 保罗曾亲自去哥林多解决难题(林后 2:1;13:2),却受到屈辱,无功而返(林后 2:1,12:14,13:1)。那次称作「痛苦的访问」。
3. 他写了第三封信(林后 2:3, 7:8),称作「忧愁的信」,现已失佚。
4. 以弗所暴乱,爆发「以弗所戏园事件」(徒 19:23~41),他迫不得已缩短在那里的工作,离开住了三年的以弗所,到马其顿等候提多,想听那边的消息。不久便往特罗亚去(2:12),在那里有短暂的事奉,后转赴马其顿省。
5. 此时,提多由哥林多前来,报告教会情况,得知教会不少问题已获解决,心中释然(7:6~7);但亦得知教会仍受假师傅的影响,一些人对保罗的使徒权柄有所质疑,并对他未能按计划前来哥林多大表不满,甚至质疑他事奉的心志。于是保罗续写第四封自辩的书信(林后),解释自己的事奉权柄及立场。完成后交由提多带回,并警告哥林多人需要在他抵达前, 更正自已的行为。同时也委派二位兄弟陪同提多前往,协助哥林多教会完成收集捐献的事,时约主后 56 年的秋天。
6. 后保罗由马其顿到哥林多,住上三个月(徒 20:3),在哥林多写罗马书,罗马书宁静的气氛表明了哥林多教会的困难已完善解决。
写作目的
1. 解释自己的计划为何改变(1:15~22)。
2. 称赞他们责罚教会中犯奸淫乱伦的人(5:1;2:6~11)。
3. 回答教会对他使徒权柄的质疑(10~12 章)。
4. 鼓励教会捐献,赈济耶路撒冷的贫苦信徒(8~9 章)。
摘要
本书除书信格式的引言(1:1〜11)及结语(12:14〜13:14)外,可分三大段:(1)辩明使徒的职事(1:12〜7:16);(2)阐明及鼓励捐献(8〜9 章);(3)证明使徒的身分10:1〜12:13)。
引言(1:1〜11)
A. 问安(1:1〜2)
在启语问安时,作者开宗明义表明自己的权柄与身分(「奉神旨意,作基督耶稣使徒」)及收信人的身分(神的教会)。这不仅是书信的格式,也是藉此提醒作者与他们的关系及他们本身的地位。
B. 祝颂——神是苦难中的安慰(1:3~11)
在这段祝颂里,保罗的心情表露无遗。他写:神是「赐各样安慰的神」(1:3),而且是在患难中我们才能领略祂的安慰(1:4a)。这其中的原因在于:
1.造就人(1:4b〜7)
保罗确实遭受了非一般人能够承受的苦难──其中有一些苦难乃因哥林多教会而起。另一方面他又阐明了神安慰信徒,并非只为他们本身的原故, 更是为了装备信徒,使他们可以去安慰其他遭遇各样患难的人。
「安慰」是本段的钥字,在本段出现十次(全书有 29 次),神能使信徒在一切患难中(包括为基督受的)多得安慰(多受……多得,1:5),也因多得主的安慰,就能多安慰别人。患难(意「压碎」)也是本段钥字之一。
2. 使自身更有倚靠神的心(1:8〜10)
保罗曾经历各种苦难,但神保守他脱离险境,因此他深信神无论在现今或将来都必拯救他。
他说:「神曾救我们(过去式动词),现在仍要救我们(现在式时态),将来还要救我们(将来式)。」
由此可看出神的救赎是全备的、到底的,祂一次拯救,也必永远拯救; 并且祂的拯救是确定不移的,世上绝无任何苦难可以夺去神的救赎。
3. 加添祈祷的功效(1:11)
保罗还强调了祷告在安慰中的重要性。
一. 辩明使徒的职事(1:12〜7:16)
由 1:12 至 2:17,作者为教会对他的误会申辩,向他们表白心迹(1:12〜6:10),表明心愿(6:11〜7:16)。
保罗随即提到,自己如何以诚实纯全的品格在哥林多人中事奉。他指出他的事奉乃凭着:无愧的良心(清洁的良心);在圣洁、诚实、真理及神的恩典中,有怜悯,有宽容之心;在顺服中,为基督流露香气;以纯洁的动机,教导神的话语,无半点私心。
A. 表白心迹(1:12〜6:10)
1. 为计划改变而自辩(1:12~2:17)
许多筹备好的计划是很难改变的,但主的引导有时不同,事奉神的人对祂的带领要特别敏锐。有些人因此误解保罗,说他反复不定,进而质疑他的性格及事奉。有鉴于此,保罗特为自己辩护。
a. 第一次分诉(1:15〜24)
保罗有意先由亚西亚到哥林多,才去马其顿,然后再从马其顿回哥林多, 最后才回耶路撒冷(1:15~16)。这与哥林多前书 16 章 5 节的计划有别,因此一些人批评他「反复不定」、「从情欲起意」、「忽是忽非」。但他两次诚恳地宣称,他所作所为是绝对无误的,并解释他行事的改变是为了宽容(1:23),并非反复不定、又是又非。
他说明自己一生的行为,都是以所传的道为准则;道是不变的,是实在的(1:18〜20),保罗以 3 种绝对不可改变的事,作为他传讲的根据:神的道、耶稣基督、神的应许(1:18~20)。就因这三不改变之事,保罗才委身事奉众教会。
保罗所事奉的神曾为信徒做了四件事,这四件事皆在信徒得救时获得(1: 21~22):(1)坚固信徒。(2)膏抹信徒。(3)用印来封信徒(意指「拥有」)。
(4)赐下圣灵作「凭据」(暗示其余部份全都必赐予),可见信徒的救恩是不会失落的,因有圣灵在信徒良心里作证(1:21〜22)。
b. 第二次分诉--计划改变之因(2:1〜11)
保罗改变计划是基于体贴之心,为信徒着想,因他若按计划前往,必带着刑杖,这样只会叫人忧愁,教会受亏损(2:1〜4)。
保罗的改变是为了赦免反对者(2:5~11),因那反对他之人,受了教会的责备便够,总要以爱心赦免与接纳,免得他沉沦而陷在撒但的诡计里。
c. 第三次分诉——修订后的计划(2:12~17)
保罗解释他一生一世随主引导(2:14),按 l 章 16 节的原来计划,保罗本要先到哥林多,再到马其顿,但他却转往特罗亚去。在特罗亚的工作异常蒙恩,给保罗莫大的祝福,他称之为「在基督里夸胜」。特罗亚教会可能就是在此时创立的。
作者在此表白,行动上他虽改变计划,但无论在各处都得着基督的帅领, 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。
2. 为自己的事奉而自辩──受职与尽职(3:1~6:10)
保罗的事奉常受人误解或攻击,以致他觉得需要为自己的事奉辩护。他的自辩从数方面着手。
a. 事奉的基础(3:l~18)
保罗觉得他的事奉是件极为满足的事,一因有哥林多信徒的见证,二因他的事奉是建立在新约之上。
(1)哥林多信徒的见证(3:l~3)
保罗说他不用别人推荐,因哥林多的信徒就是他的荐信,写在心里。
「荐信」是凭据、证明、基础,也代表亲密的关系。哥林多信徒也是基督的推荐信,是基督用圣灵写成的,证明保罗是代笔人。
(2)作新约的执事(3:4~18)
新的圣约: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已废去摩西律法那旧有的约。福音的中心就是圣灵的新约,这约把神的律法写在人的心版上,而不是在石版上。新约里仍有诫命要遵从,但现在有圣灵住在我们里面;靠着圣灵的能力,信徒便能遵从这些诫命。新约的目标就是要叫每个信徒改变,逐渐能有基督的样式。
有的信徒喜欢引用哥林多后书 3:6「……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,精意是叫人活……」,以为这句话是指读经时不需要花时间去寻找经文字句的意义,只要找出精意就可以。但是仔细看上下文,3:1-18 是一个段落, 段落主题是作新约的执事:「他叫我们能承当这新约的执事,不是凭着精意,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,精意是叫人活。」保罗讲到两种对比,就是新约执事和旧约执事的对比。「字句」代表旧约的律法或律法主义,即罗马书 7:6 所说的「仪文的旧样」。「精意」的原文是灵,指圣灵。换句话说, 旧约的事奉是以律法的字句写在石版上;而新约的事奉乃是以永生神的灵写在人的心版上(林前 3:3)。所以,这段经文是表明保罗乃凭着圣灵承担新约的执事,不是凭着旧约的律法(字句)。因为旧约的职事是以律法的「字句」为主,而新约的职事却是以圣灵为主。
所以旧约的律法是审判违反者,叫人知罪并判他死刑;惟有圣灵(精意)的教导能叫人活。当我们了解这个对比的意义,就不会误解经文的意思了。
(a)承担的根据(3:4~6)
保罗深信他事奉神非靠自己的能力,全是出自神的呼召,使他能
「承担」(意「有能力」)新约的执事。接着他迫切地将新约与旧约的果效指出:旧约叫人死(引出死的终局),新约叫人活(得永生的结局)。职事乃是建立在新约中(3:6)。
保罗用「字句」代表旧约,因旧约充满必须绝对遵守的条文;而「圣灵」(pneuma 中文误译「精意」)代表新约,因圣灵可使人重生。
(b)新旧两约比较(3:7~11)
摩西承受律法时,神将之写在石版上(出 34:1);但新约是神的灵将律法刻在人心里,是圣灵催逼人服从神的律法(耶 31:33),取代(废掉)旧约(耶 3l:31)。因此旧约的荣光便不及新约了。
(c)新旧两约在今日(3:12~18)
3 章 12 节的首字「所以」(中文漏译)将上文的对比用在现今的事奉工作上。如今保罗可以大胆讲说神的道,不惧怕那「将废者的结局」(3:13,指 3:7「渐退之光」,保罗喻此渐消失之余晖乃象征律法之渐逝,3:8)。
可是在今日,犹太人心地刚硬,仍以旧约为主,正如仍被帕子蒙蔽,不能看见面光渐退(代表律法),不知这帕子已被基督废掉了。然而他们若肯接受圣灵的工作,便可得自由(喻信主的自由,得救之意)。正如保罗今日可以直视神的荣光(帕子除去,出 34:35), 有返照的荣光 (即见到基督,参 4:6)。因此信徒的生命每日逐渐变成主的形象,真是荣上加荣,这都是圣灵的工作。
「将废者的结局」是句难解的经文,历史背景是摩西领受神的律法下山后,荣光满面,百姓不敢见他。摩西起先不知道,带着荣光与他们说话(参出34:29~33上);但以后见人则蒙脸(参出34:33 下),见神却除下帕子(参出34:35)。保罗将这事作为一个比喻,摩西蒙帕子,是叫以色列人不能看见他脸上的荣光;但这荣光现已退去,如3:7 所说是「渐退之光」,绝比不上那「属灵的」、「越发大的」、「极大的」、「长存的」(3:8~11)。弦外之音指出,摩西所代表的旧约,只是初期的荣光,称「从前的荣光」(3:10 上),今有「极大的荣光」(3:10 下),故可不必以「萤火之光」代替「太阳之光」了。
旧约 | 新约 |
刻在石版上 | 写在心版上 |
属死的职事 | 属灵的职事 |
渐退的荣光 | 长存的荣光 |
定罪的职事 | 称义的职事 |
作者的职事不是自己所能承担,而是出于神的新约。
b. 传道人的生活——事奉的委身(4:l~5:10)
在上章,作者论如何受职;今二章论如何尽职。受职与尽职是分不开的, 这二章的思路在本书信内最难分段与明了,兹简述如下:
本段内,保罗将自己至死不渝的委身事奉船信徒分享,期望他们与他一样忠心到底地事奉神——
(1)鞠躬尽瘁,至死不渝(4:1~18)
竭力作主的仆人(4:1~6):忠实专心传讲神的福音。一个真传道人,不但要讲真理,也要行真理;行真理即将表明真理,不但不谬讲真理,也要弃绝与真理对立之生活(4:2)。
(2)表明信心(4:7〜15)
身上常带着主的死(4:7~12):为了传扬基督,保罗经历了不少苦难,但他深信自己的生命(瓦器)有神的宝贝(福音)在内,因此虽四面受敌,却不妥协、气馁、放弃;身体如背十架,却事事显出主是活生生地在心里头。保罗的事奉只在显明基督(4:10)宛如敢死队员,为要将「生的福音」传给哥林多人。
(3)表明盼望(4:16〜5:10)
(a)因信主才如此行(4:13~18):凭信心而行(5:1〜8)。
保罗深信主耶稣复活的大能,将来他必能与哥林多信徒一同站在主基督的审判台前,交待自己在世上所行的事。因此,今生首要目标就是讨基督的喜悦。
(b)离开身体与主同在(5:1~10)
本段经文与上文密切衔接,保罗视他的事奉有永恒的价值,尽管生命衰残,甚至死亡,也不会令他丧胆。
保罗将今生比作帐棚的生活,是暂时的;若死了,就搬往永久性的房屋去。死的来临又如脱衣,却穿了复活的身体,使他能进入荣耀去,不至于赤身(喻不蒙羞,指能到永远境界)。又有圣灵先赐下来,做「订金」的保证。
5:6 的「所以」暂结以上的论谈。保罗认为肉身生命是眼见的生命,却是与主「相离」(意「离家」),因此他宁愿离开身体与主「同在」(意「在家」)。只是如今活在世上,立志一切要得主喜悦,因有一天各人都要在基督台前接受审判。
「基督台前」的审判不是对全体世人(信与不信)的审判,而是针对信徒的。「台」(bema)是奖赏台,用以判定信徒将来的赏罚:
好的行为带来赏赐,恶的行为带来羞耻。因真理产生信心,信心产生盼望;有了盼望,便能忍受至暂至轻的苦楚。因地上的帐棚总有一天要拆毁,所有信徒都要在基督台前接受报赏。
(4)表明为主(5:11〜15)
因主是可畏的,所以一切的行为皆以此为中心;又因主爱所激励,「从今以后」(中文漏译)不再为自己活,乃是为主,作基督的使者,努力使世人与神和好。
事奉神绝非易事,保罗深知此点;但他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地事奉神,是基于两大原因:因被主爱激励(5:11~15);因蒙赐和好的职分(5:16~21)。
和好的道理,是神借着基督与世人和好。基督是无罪的,却替人成为罪,神将人的罪归到祂身上,使世人在基督里成为神的义。
当我们在基督里,为心窍得开,便成为主新造的人,对主的看法自然与前不同。既是新人,便蒙神托付新的职分。因此作者在此总结:既有新的职分,这职分就如作基督的使者一般,便要表明真理、信心、盼望、为主。
C.传道人的工作(6:1~10)
但对神真正的仆人来说,福音的事工常常充满艰辛、困苦、逼迫,他们要信心坚定,倚靠神的真理和大能去忍受。
(1)事奉的甘苦(6:1~10)事奉是一个矛盾,一方面与神同工,一方面经历莫大艰苦。因此,保罗以过来人的身份,力劝哥林多教会的信徒(6:1~ 2),要与神同工,切勿徒受主恩。
(2)甘苦的经验分享:这也是每个事奉神之人共同的经历,分别用en(在)、dia(靠或经历,中译本没译出)及hos(似乎)三组词汇来表达。
第一组:(en)共十八项(6:4 下~7 上):在忍耐、在患难、在穷乏、
在困苦、在鞭打、在监禁、在扰乱、在勤劳、在儆醒、在不食、在廉洁、在知识、在恒忍、在恩慈、在圣灵(原文没有「的感化」字)、在无伪的爱、在真实的道理、在神的大能。
第二组:靠或经历(dia,7下~8上,共三种):仁义的「兵器」(hiplon,意「手」)在左在右(表示任何方向都合适)「左右」表示「足够」,即无论在何方都够用;或「进攻」(用剑),或防守(用盾),如古代的兵士, 经历荣耀羞辱、经历美名恶名。
第三组:似乎(hos,6:8 下~10,共七项):似乎诱惑却是诚实、似乎无人知却是人所共知、似乎要死却活着、似乎受责罚却不丧命、似乎忧愁却常快乐、似乎贫穷却使多人富足、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。
以上共28项的经历,都刻划出事奉神者的甘苦,每一件都是保罗的亲身经历,但他视事奉神是一件极荣耀的事,绝无悔言。
保罗事奉神的甘苦经验,也是每一个事奉神者的共同经历,因神今日正在施行拯救、悦纳,故此要格外当心,免得叫人有妨碍,使职分受人毁谤。
B. 请求教会接纳―保罗向教会表明心愿(6:11〜7:16)
信徒的生活应与属世的事物分别出来,要借着不断除净罪污,过一个圣洁的生活。
作者向教会辩明他的心意后,便向他们表明自己的心愿。可分两方面:
1. 对教会的劝告(6:11~7:1)
a. 期待坦诚交往(6:11~13):保罗期待哥林多教会用宽宏的心接待他。
b. 不可与不信者相交(6:14~18):保罗劝告信徒不要与不信者同负一轭(比喻取自申 22:10),指一同事奉(在此非指结婚或在社会上一同工作)。结婚原则林前 7:39「只是要嫁这在主里的人」。他用五个对比,指出两者是不能协调的:信与不信、义和不义、光明与黑暗、基督和彼列 (即撒但的别名)、神的殿和偶像。
保罗指出,信徒是永生神的殿,神的殿与偶像是毫无瓜葛的。接着他用一连串的旧约经文,指出神在信徒之中,神是他们的神,他们是神的子民, 所以要从不信者当中分别出来,不要与他们往来,这才是属神儿女的样式。
c. 当除去一切污秽(7:1):这节首字「所以」(中文漏译)将上文的讨论做个结论。保罗称呼对方为「亲爱的」(「弟兄们」是补字),以期达到劝诫的果效,恳请对方务要除去内(灵魂)、外(身体)的污秽,敬畏神,过圣洁的生活。「得以成圣」是现在式分词,指不停地进行,故此不表示今生可达到。
2. 对教会的请求(7:2~4)
保罗向教会再度保证,他与其他同工未曾亏负、败坏或欺骗他们,故请教会放心接纳他们,因他极爱哥林多信徒。
3. 为教会而欢喜(7:5~16)
a. 因提多的报告(7:5~7)
b. 保罗的安慰(7:8~12)
c. 对教会的夸奖(7:13~16)
最后,信徒应当欢喜快乐地过活;因为纵然罪叫人忧愁,这忧愁却会叫人悔改。喜乐是从明白并遵行神的旨意而来!
二、阐明及鼓励捐献(8〜9 章)
犹太的教会因遭遇饥荒,受种种窘迫的困难,便托保罗到各教会担任捐输的事。在外邦众教会中筹募款项,资助耶路撒冷教会贫苦信徒一事,是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的一项重要任务。保罗视耶路撒冷教会为地上教会的母会,先前因历经大饥荒,故保罗代表安提阿教会,将乐捐的款项亲自送给他们。此后他对这项服事颇为重视,并曾对加拉太教会述及他对此事的负担。
在哥林多前书 16 章 1~4 节里,保罗已针对哥林多教会进行这项任务,并以加拉太教会的参与为榜样,鼓励信徒。在哥林多后书内,他劝勉信徒完成此项集资捐助耶路撒冷教会的行动,因此事进行已有一年了(8:10),遂在提多携带此书信给哥林多教会时,期待他们能完成此项捐献。保罗热心此事,并不是单为自己教会的需要,也是为别的教会热心。
关于捐献的几条基本原则,保罗所述如下:
◇ 首先要把自己献给主。
◇ 要舍己地捐献,供应别人正当的需要。
◇ 要捐得乐意,不要为难;要慷慨、舍己;要有目标;要主动。只要遵照神的心意捐献,神就会应许:
◇ 丰富地满足人的需要。
◇ 加添恩赐。
◇ 借着恩赐荣耀祂。
◇ 使福音事工多结果子。
A. 以榜样激发(8:1〜15)
1. 马其顿众教会的榜样(8:1〜8)
马其顿众教会在极恶劣环境(患难、大试炼、极穷)的极好表现(乐捐 、过了力量 、甘心乐意 、求准有分、先献自己、归付使徒),显明了他们乐捐的恩典。马其顿的众教会(诸如腓立比、帖撒罗尼迦、庇哩亚之教会)热烈参与,将参加此项捐献,视为报恩的机会;也是众信徒的榜样,要得神更多的福分。
2. 救主耶稣基督的榜样(8:9)
在爱心的彰显上,主耶稣是最完善的榜样(8:9);在捐输的事上,我们也应效法主,因祂本来富足却为世人成了贫穷,使人因祂的贫穷,可以成为富足。这是舍己为人的榜样,值得效法(参腓 2:5〜10)。因此保罗期望教会既有愿做的心,就当办成这事。
3. 使徒保罗个人的意见(8:10〜15)
作者除归纳上引两个榜样,又加入自己的意见,劝勉他们办理捐输的事时,要:(1)有始有终;(2)按自身的丰余而为;(3)人人有分,彼此相助(均平之意);(4)明白经训—均平的处理。
保罗本着一个原则进行,不是要一间教会全部承办这事,而是「均平」地将他们现在的富余帮补别人的不足,将来他们也会回报,正如出埃及记 16 章 18 节的原则。
B. 派代表劝勉(8:16〜9:5)
1. 代表的介绍(8:16〜24)
为了要把收集捐献之事办理妥当,也表明自己做事光明磊落(8:21),保罗打发三名同工(提多及两位弟兄)前往,这三名弟兄在热心与殷勤上已得众人的称誉。
2. 对哥林多教会的夸奖(9:1~15)
a. 有乐意的心(9:1~5):主动乐捐,毫不勉强作难。
b. 多结善果(9:6~15):对捐献者(9:6~11),保罗以箴言 11 章 24节与 19 章 17 节的原则,指出「多种多收,少种少收」是千古不变的真理, 期望教会随本心酌定,不作难,不勉强,捐得乐意,才是神所喜悦的。多捐是使神多加恩惠的机会,也使人多结善果,如诗篇 112 篇 9 节、以赛亚书 55 章 10 节与何西阿书 10 章 12 节所言:神使撒种的多得种子,使义果更增添。
三、证明使徒的身份(10:1〜12:13)
保罗时代,假使徒盛行,渗入教会,传异端,反对真使徒,使教会陷于混乱状态,真使徒不能自由工作,有时连以前的工作也被假使徒拆毁,甚至包括保罗过去所建造的工作。
在哥林多教会中,不少信徒受假使徒的摆弄,对保罗为外邦使徒的权柄多有质疑,使保罗在教会留下的福音工作也大受影响。就此,保罗迫不得已为自己的使徒权柄申辩。
从第 10 章起,作者的笔锋突转凌厉,与 1〜9 章的温和友善显然不同。我们要明白作者当时的心情,这数章的背景极为重要(参历史背景)。当时传犹太教之假使徒到处宣扬保罗其貌不扬,言语粗俗,道理肤浅,不值一信(10:10)。因此,作者自第 10 章起极力捍卫自己的身份与权柄。
A. 使徒的权柄(第 10 章)
权柄乃是属灵的武器,是神的能力,攻破一切自高之事。权柄之目的乃是要造就人,使他们归属基督,不是败坏人,使他们沉沦。
1. 论权柄,保罗:
◇ 受神呼召。
◇ 奉神之命传福音。
◇ 不论亲身或透过书信,都前后一致地教诲信徒。
2. 论行为,保罗:
◇ 舍弃了得报酬的权利。
◇ 为基督的缘故受不公之苦。
◇ 承受从教会而来的沉重压力。
◇ 与诡诈和假教训争战。
3. 论态度,保罗:
◇ 自己软弱谦卑却靠着基督刚强。
◇ 用一个无私之心去事奉。
◇ 努力与众人和睦。
◇ 总怀着造就信徒之心。
除了基督以外,保罗不愿指着任何事物夸口;他存着一个极为谦卑顺服的心。考虑到他所传的奇妙真理上更可见一斑。这真理是神亲自向他显现的,这谦卑就更可贵。
保罗向哥林多人发出试验信心的挑战,要他们省察是否有像保罗那样,让基督的生命在自己的生命里彰显。
保罗对自己职分的辩护不但充分,且是值得景仰和效法的。
4. 论保罗的事奉界限,保罗不举荐自己。
假使徒是自荐自定,保罗却不与那自荐人(假使徒)相比,因假使徒用自己定的「度量」衡量一切,自己给自己评分,是不通达的。假使徒(自荐的人)用自己的标准( 界限 )比较自己(抬高自己);但保罗照神所给的界限,先到哥林多那里,在那里展开开荒工作(不像假使徒仗别人所劳碌的夸囗),及因他们信心增长(如同量给保罗界限),以致福音能传到他们那里去。作者在此引证他们之归主(作者之夸囗),乃是使徒权柄的明证。
B. 使徒的经历(11〜13 章)
1. 患难的经历
有关作基督仆人的患难,保罗比别人更劳苦,下监牢、受鞭打五次(195 次),被棍打(外邦人习惯)三次,被石头打、遇船坏、行远路、各种危险、受劳碌、受困苦、不得睡、常饥渴、不得食、受寒冷、挂念教会。他实在比常人更软弱,更焦虑;若要夸口,他只夸神的能力足够他用。保罗并提及神的恩典再一次救他自大马色王之提督手下脱逃。
2. 三层天的经历
保罗述及他迫不得已的自夸之后,将他的自辩从地上的辛酸劳苦转至天上(灵里)的经历(三层天的经历,12:1~10),即关于主的「显现」(意「看见」)及「启示」(意「揭开」)。
异象是可见的经历,而启示则是神赐与内心的。
(1)在基督里〜〜真信徒,非犹太派;
(2)十四年前〜〜是史实非幻想;
(3)身内身外〜〜不宣明,免误会;
(4)神知道〜〜神作证;
(5)在乐园〜〜神所在;
(6)隐秘语〜〜 保罗的启示。
他以第三人称的手法写自己,说 14 年前(56-14=42,约 A.D.42)曾有一次被提到天上去,那时他已信主,回到大数去(徒 9:30,11:25)。「被提」是指一个不能自控的行动,完全是神的工作,这经验是在身内(灵的被提) 或身外(肉体被提),连保罗自己也不知道,只是他知道自己到第三层天去了。「第三层天」,犹太人传统指神的所在,亦即乐园(12:4);在那里他听到「不能说出来的言语」(中译「隐秘的言语」)。他原可为此特殊的经验而夸口,却禁止自己,免得有人把他抬高或自高。为此,他认为是神容许撒但攻击他(「免」字影射是神的容许),他称这攻击为「一根刺」。
3. 更大的软弱
对这「一根刺」,保罗曾三次求主挪移,主却给他两方面的回答:恩典与能力皆够他用。恩典是能力的来源,能力是恩典的外显,神的恩典与能力在保罗的事工上特别彰显出来。
历代以来对刺的看法:
․这刺是指灵性的试探,会引起疑惑并躲避使徒生活的责任;受试探后良心谴责刺痛。这是加尔文(Calvin)的看法。
․这是指他面对的反对与逼迫,经常与破坏他工作的人斗争。这是路德的观点。
․这是指肉身的引诱。当僧侣或隐士关在修道院里,在斗室中最难驯服的, 是性欲。他们想驱除它,可是往往去了又来。保罗也是如此。这是天主教的看法,今天还是这样。
․最古老的理论是严重疲惫的头痛。特土良及耶柔米都这样相信。
․有说是保罗的眼病,这一说法帮助我们更接近事实。
C. 使徒的凭据
保罗本不愿自夸,只是被逼而为。他提到自己的工作虽算不得什么,却不在那些假使徒之下(12:11 所提之使徒是假使徒)。
保罗在一切事上,特别以神迹奇事显出使徒的凭据,这是假使徒无法行出来的。在结束为己证明时,作者附上一句请他们原谅之语,因他不希望累着他们, 增加他们经济上的负担(如他们供给假使徒一样),而让他们误会以为他是骄傲的人。其实这是作者故意显明他与假使徒有别的地方,也显出作者是真使徒的凭据。
结语(12:14〜13:14)
临别的话:对一间问题众多并对保罗的权柄大有质疑的教会,书的结语是极难下笔的。但保罗在「后书」的结语,再次向他们披露自己爱他们的心,真是苦口婆心,不放弃他们。
A. 个人计划(12:14〜13:4)
1. 迟去的原因(12:14〜21)
作者在结语时,再度解释他迟去哥林多教会的原因。他先述过去的工作全是为爱他们,造就他们,而非要牢笼他们,害他们;然后才详述三个迟去的原因(12:20〜22),注意三个「怕」字):
(1)恐彼此没预备好相见;
(2)恐还有纷争、嫉妒、恼怒等类的罪还未对付清楚;
(3)恐因还不肯悔改,致忧愁更深。
2. 再去的态度(13:1〜4)
保罗再来时,要以人证之法,指出对犯罪不悔改者绝不再宽容(指 12:
21 的人)。那些人知道基督有改变人的大能,保罗盼望他们不要掉以轻心。
3. 盼望教会成长(13:5~10)
作者宣布再去时所要采取的态度,就是对那些犯罪还没悔改的人,不再如前般宽容他们。现今此行是为警戒,非宽容他们;这次去是必成的了(两三个人定准了)。
B. 劝慰祝祷(13:5〜14)
在收笔时,保罗意犹未尽,劝告教会:
1. 在个人方面:要喜乐,作完全人,受安慰。
2. 在与别人相处上:要同心合意,彼此和睦。
随着这 5 大命令之后,便是神同在的应许——祂是仁爱和平的神。
在最后数行字里,作者把天涯海角的圣徒连结在一起。圣徒们虽散居各地, 心灵却相通,在地若天,手足相关,连于一位元首。这是最伟大的结语。
最后,保罗嘱咐教会要成熟,要同心合意活在神的平安和慈爱中。
他在结语中完完全全地高举三位一体的神;这是圣经里最重要的祝福之一。
「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,神的慈爱,圣灵的感动,常与你们众人同在。」(林后 13:14)
至于此「后书」能否产生预期的果效,学者多以为然,因为:
1. 根据罗马书 15:26~27 所述,马其顿教会捐献完成是在《林后》之后。
2. 嗣后,保罗计议前往西班牙及其他地方,若不成功,此念头可能会打消。
3.「林后」此信能保存下来,成为正典,表示教会接纳了保罗的忠告。
哥林多后书为专论神工人之书,保罗认为神的用人,一生多受苦难(在心灵及肉体方面),这似乎是必备的条件(参路 21:17;约 15:20;太 5:11〜12)。综观圣经中之伟人,教会史中之先圣,无一不日日与苦难相伴;苦难不过是神工人的身份证而已。
保罗没有在苦难中退后、灰心、跌倒,反倒在苦难中显出基督莫大的能力(4:
7)。以基督的死来显明基督的生(4:10),以无比的勇敢(参 6;4b〜10)表明他是神的用人(6:4a)。这是作神仆人的必经之路,靠着主的恩,他一切都能胜过。
在苦难中,保罗依然发出馨香之气。为什么他能如此?因为他欣赏主的厚恩, 爱惜自己的职分,加上主爱的激励。虽外面的苦及内里的虑天天压在身上,他都以为可喜乐的,因为一切都是为基督的缘故。
在新约之下,我们身为基督的使者,要劝人与神和好,行事为人应当凭着信心、靠着圣灵的大能,以纯全、圣洁、谦卑、真理和爱心事奉,为要传扬基督, 得祂的喜悦,而不是讨自己的欢心。
我们能否像保罗那样欣赏主恩、主爱,并忠于主所托付的职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