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课 元朝也里可温教及明末清初的天主教

经文:约6:41-42 道成肉身的样式,是宣教者的榜样。

第一单元

一、元朝也里可温教(1271-1368 年)

1、 景教在元朝称为“也里可温教”,意为“信奉福音的人”。

2、 传播范围:

主要在王公贵族中以及边疆地区,信奉的人大部分是蒙古人、色目人。

3、元朝也里可温的特点:

(一)影响力小;

(二)没有培养本地教会领导;

(三)跟佛、道争领导者地位;

(四)远在波斯的教廷决定中华传教工作。

4、专题:教会依附政权的得与失

(一)得:a、政府许可,可得到一定的资源补助;

b、通过上行下效,可达到一定的传教目的;

c、在对外交流方面更为容易。

(二)失:a、政权一旦衰败,则没有了靠山;

b、容易成为被控制、利用的工具;

c、容易被迫调整信仰,以迎合政策;

d、容易产生为功名利禄而信教的现象。

二、天主教(1245-1838 年)

1、柏朗嘉宾(1182-1252 年)。1245 年受教皇派遣出使中国。

2、孟德高维诺(1247-1328 年来)。1293 年来华。他的主要工作是翻译圣经、儿童信仰培

训、劝说权贵等。

3、明朝政策与西方发展

1368 年,明太祖即位,采取闭关自守政策,造成后来宣教阻力很大。

而同时期西方正在发生大变革:

(一)1492 年,哥伦布发现新大陆。1529 年,麦哲伦环球旅行。这都带动了宣教士远

地宣教。

(二)1517 年,马丁路德宗教改革,更正教独立。这带起了天主教宣教的觉醒,一些

天主教差会相继成立:

a、1534-1538 年,耶稣会成立,这是天主教中国宣教最重要的一支;

b、道明会和圣弗朗西斯会(方济会)。

4、明朝时期的宣教

(一)沙勿略(1506-1552 年),葡萄牙人,1552 年8 月到达广东上川岛。

注:耶稣会宣教士选拔要求:

a、独身;

6

b、学问;

c、一去不回的殉道精神。

(二)范礼安(1538-1606 年),葡萄牙人,1578 年来到澳门10 月后,在澳门宣教中心

学中文,幷了解中国习俗,同时训练葡萄牙、西班牙、意大利等国的宣教士。

(三)罗明坚(1543-1607 年),意大利人,1578-1607 年到广州,幷获得居留权。1582

年到达肇庆,建教堂,名为“迁花寺”。他是天主教进入中国后得以长期居住的第一

人。

(四)利玛窦(1552-1610 年),意大利人。

1582 年抵达澳门。后在广东二十年,致力研究中国古典书籍,这使他对华文非

常精通。

1601 年,到北京讲学,结交士大夫如李之藻、杨廷筠、徐光启等。

利玛窦时期传教方式:以宣传科技作为切入点。

利玛窦时期传教特点:a、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翻译、合写书籍;

b、不只传教士传教,而且中国士大夫也入教、传教。

利玛窦时期传教原则:道成肉身原则,即衣食住行与中国本地一样,入境随

俗。

1610 年,利玛窦卒于北京。

(五)宣教成果统计

1635 年(崇祯三年),中国教区有神父24 人,修士5 人。

1651-1664 年,中国共计信徒104000 人。

对比:更正教在1807-1949 年间,发展信徒共计80 万-90 万。

讨论:

1、 唐、元时期的传教及译经,因为大量使用佛、道名词而失去独特性。今天我们布道时,

请用合乎圣经原意,又是现代中国人能懂的名词说明下列真理:信、救、恩。例:用

“罪性、罪心、罪行”来说明罪。

2、 今日教会内或家人之间,有什么新礼仪可表达敬祖之意,又不会有“拜祖宗”之嫌?

第二单元

一、南京教案

1、时间:明万历44 年(1616 年)

2、反教人物:沈漼

3、反教理由:谋不法、改历法、不祭祖

4、传教士应对:允许中国信徒祭祖

二、钦天监教案

1、时间:康熙年间(1659-1665 年)

2、反教理由:谋反、惑众、历法荒谬

三、天主教宣教策略

1、介绍西方科技作为切入点;

7

2、著书立说,驳斥偶像,建立教义,这被后来更正教所效法;

3. 既结识宫廷人员,也到平民中传播信仰;

4. 精研中国文化,力求与圣经信仰相融合。

5. 迎合中国习俗。

四、利玛窦宣教步骤:合儒、补儒、超儒

1、“合”:迎合中国习俗,只要其不妨信仰的根本。

(一)耶稣会允许中国信徒祭祖敬孔,但道明会宣教士反对祭祖敬孔,上诉于教皇,教

皇两次派使者询问康熙。结果,康熙下令禁教。雍正年间又禁教1 次,乾隆时期也有禁

教,直到1842 才开放允许传教。在中国闭关锁国的100 年中,正是西方工业革命、地理

大发现、民主思想、科学技术等的热潮时期。

(二)天主教传教士具有“道成肉身”的精神,而且精通国学,他们积极迎合中国文

化,但也使得传教很容易落入混合主义的危机中,产生一些问题,如:

a、使人们认为基督教原来只是众宗教之一;

b、虽然接受了基督教的礼仪观念,但价值观、思想等却没有改变。

(三)圣经中“合”的例子:

a、约翰福音1 章“看哪,神的羔羊”,使犹太人想到旧约献祭,幷赛亚书53 章羔

羊所指;

b、约翰福音3 章“摩西怎样在旷野举蛇,人子也照样被举起来”,使犹太人想到

要仰望基督。

2、“补”:用圣经之道补足本地文化中的缺欠。如保罗在雅典引用雅典诗人的诗句“我们

也是他生的”,然后介绍上帝的知识给雅典人。

3、“超”:超越本地文化。如希伯来书指出基督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,他超越天使、祭司

等。

4、问题:哪一些是圣经与中国文化相合的地方?

回答:爱、宽恕、行善、孝顺等

评析:宣教步骤的教训:不能停留于“合”,还要“补”与“超”。

例:a、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”中的“过”与圣经中的“罪”的不同。“过”是以人自

身为标准,“罪”是就神的标准说的。

b、中国文化中的爱是指人内在善性的发挥,圣经中告诉人“我们爱,因为神先爱

我们”,认识到神的超越的爱。

讨论:

基督教传入中国后,不断发生教案,明末清初的教案主要出于士大夫的守旧和嫉妒,其它

教案的发生还有那些因素?(亦即:古今中国人排斥基督教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?请至少列举

五项)


Última modificación: martes, 3 de abril de 2018, 13: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