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埃及记概论
出埃及记(共40章)
作者: 摩西
日期: 1420B.C .
地点: 西乃山麓旷野
目的: 引述以色列蒙神救赎如何成为神子民之经过及目的主旨: 以色列从奴隶之国度进入神的国度
简介
出埃及记的书名是源于希腊文七十士译本,意思是『走出』或『离开』,本书是创世记的续集,记载了神的救恩以及祂对选民的救赎。神的选民以色列人在埃及度过了四百年,本书记述以色列如何从埃及的奴役之中得到释放。神的仆人摩西向埃及法老王宣布, 并由神降下十个审判的灾临到埃及之后,带领以色列人前往应许地的旅程,出埃及记是一本『救赎』之书。
1 ~ 18 章是关于以色列民由埃及的捆绑到出埃及之经过, 19 ~ 40 章记载神在西乃山跟祂的子民立约,赐给他们道德、民事和宗教的律法,以及建造会幕,和订立有关祭司的制度与崇拜的条例及节期,引导以色列国的生活与敬拜。
本书描写了神大能的作为: 祂怎样释放被奴役的子民, 教导他们成为一个属神的国家,对前途充满盼望。本书的中心人物是摩西,神所特选的器皿,在神的全家尽忠,率领祂的子民脱离埃及,并带领他们敬拜及事奉神。
大纲
一、以色列在埃及(1~12) A.拯救之原因:1
B.拯救者之准备:2~4 C.拯救之过程:5~12
二、以色列出埃及(13~ 18) A.往红海:13
B.过红海:14~15 C.往西乃山:16~18
三、以色列在西乃山(19~40) A.诫命赐给:19~31
B.诫命打碎:32~33 C.诫命重赐:34~40
图析
以色列在埃及 |
1
| 12 |
拯救之原因 |
以色列的繁茂 |
1上 |
1 |
神选民的受苦 |
捆绑 |
以色列的痛苦 |
1下 |
||||||
拯救之预备 |
摩西的诞生 |
2 |
2 | 4 |
||||
摩西的推辞 |
3 |
||||||
摩西的顺服 |
4 |
||||||
拯救之过程 |
摩西向法老求 |
5~6 |
5 | 12 |
||||
摩西向法老争 |
7~12 |
||||||
以色列出埃及 |
13
| 18 |
往 红 海 |
准备离开 |
13 上 |
13 |
神大能的彰显 |
拯救 |
离开 |
13 下 |
||||||
过 红 海 |
过红海之役 |
14 |
14 | 15 |
||||
过红海之歌 |
15 |
||||||
往 西 乃 |
在路上的 |
16~17 |
16 | 18 |
||||
与岳父同工 |
18 |
||||||
以色列在西乃 |
19
| 40 |
赐给诫命 |
诫命 |
19~20 |
19 | 31 |
神律法的颁布 |
教育 |
典章 |
21~23 |
||||||
律例 |
24~31 |
||||||
打碎诫命 |
亚伦妄造牛犊 |
32 |
32 | 33 |
||||
摩西怒摔法版 |
33 |
||||||
重赐诫命 |
再造法版 |
34 |
34 | 40 |
||||
谕民造幕 |
35~40 |
历史背景: 与创世记相同
章题
1.以色列为奴 |
15.摩西歌咏神 |
29.作祭司之例 |
2.摩西生 |
16.天赐吗哪 |
30.造香坛之例 |
3.摩西蒙召 |
17.磐石出水 |
31.守安息日诫命 |
4.摩西推辞 |
18.叶忒罗妙计 |
32.金牛犊 |
5.与法老争辩 |
19.摩西登西乃山 |
33.摩西为民求 |
6.神复言所许 |
20.十诫 |
34.复造法版 |
7.第一灾 |
21.杀人之例 |
35.献礼物谕 |
8.第二、三、四灾 |
22.各类杂例 |
36.建造会幕 |
9.第五、六、七灾 |
23.各类杂例 |
37.建造会幕 |
10.第八、九灾 |
24.摩西复登西乃山 |
38.建造会幕 |
11.宣布第十灾 |
25.造会幕之例 |
39.建造会幕 |
12.第十灾(逾越节) |
26.造会幕之例 |
40.立会幕 |
13.长子为圣 |
27.造会幕之例 |
|
14.过红海 |
28.作祭司之例 |
|
要义问题
1.以色列人住在埃及有多久?法老苦害他们的三大阶段是如何(1:8~22,12: 40 )
2.摩西的出生及成长如何蒙神奇妙的保守?其蒙召之经历如?(2~ 3章)
3.神如何呼召摩西?神对以色列人在埃及所受之困苦有何反应?(3: 2~ 6、7~ 8, 6: 2~ 8)
4.神降了哪十灾使法老屈服?(7~ 12章)
5.什么是逾越节?为何神规定以色列人要世世代代纪念谨守这日?(12:1~28、42~51)
6.以色列人过红海之经历如何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与信仰?(14章)
7.请述说以色列人初行旷野之埋怨与神之眷顾。(15: 22, 17: 16)
8.请说明十诫之内容。(20:1~17)
9.什么是金牛犊事件?神如何讨选民之罪?(32章)
10.神设立会幕及约柜之目的何在?它们预表什么?(25: 8、22, 40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