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各书
雅各书综览
张西平牧师 编著
作者:雅各(耶稣的弟弟)
日期:主后 45~50 年
地点:耶路撒冷
受书人:散居各地之犹太信徒
目的:真信心在生活各方面显明出来。信心、坚忍、行为,表里一致的生活,是真实信仰的试金石。
主旨:信心与行为的对照
钥节:「我的弟兄们,若有人说,自己有信心,却没有行为,有甚么益处呢?这信心能救他么。」(2:14)
简介
雅各书为一本专论基督徒实际生活的书卷,是信徒的「生活手册」,强调信心必须要有行为来配合。作者在本卷书中,从头至尾将真实信心,与信徒每天实际生活的经验结合;强调真实的信心能忍受试炼,遵从实行神的话,及在面对生活中各种问题时应有的态度及行为。例如:不可偏待人、慎言、天上之智慧、勿与世俗为友、勿论断人、勿自夸靠己、勿为富不仁、要忍耐到底、抵挡魔鬼及祷告等。本书强调行为和信心,两者在基督信仰上是同等重要,信徒的行为与信心在任何地方都需要一致, 显出有真正得救的信心。
本书特征
1.信徒生活手册:强调信心必须要有行为来配合,是基督徒立身处世、行事为人的实际教训,着重的是行道,极少神学上的探讨。108 节 54 句命令:平均每两节中,就有一节行动的呼吁。
2.书中的词汇与内容充满基督的教训,多处与主耶稣在登山宝训的教导相近(据考察雅各书共有 34 处经文可追溯至主耶稣的教训,其中 25 处在登山宝训可见)。
3.与旧约智慧书的格言相似,曾被称为「新约的箴言书」。
4.钥字:「弟兄们」、「祈求」、「信」、「罪」、「舌」、「论断」等。
大纲
雅各和他的信息(1:1)
一、试炼与试探(1:2~18)苦难中忍耐的试验
二、听道与行道(1:19~27)回应神话语的试验
三、勿以貌待人(2:1-13) 不偏待人的试验
四、信心与行为(2:14~26)行为称义的试验
五、作为人师的条件 (3:1~18)作为人师的试验──慎言,活出真智慧
六、属世与属神(4:1~10)贪爱世俗的试验
七、切勿批评与自夸(4:11~17)论断与自夸的试验
八、勿为富不仁(5:1~6)对钱财看法的试验
九、在苦境中忍耐(5:7~12)忍耐等候的试验
十、凡事祷告应付(5:13~15)恳切祷告的试验
十一、挽回失迷真道的人(5:19~20)挽回罪人的试验
历史背景
1.作者简介
据 1 章 1 节,作者自称是「神和基督耶稣的仆人」,至于作者是谁,我们所知有限。经学者详细查究作者为耶稣之弟雅各(加 1:19;太 13:55),主因有四:
(1) 作者故意不提及他是耶稣的弟弟,可能因作者在耶稣上十架前仍是个反叛者(约 7:3~10),他是在耶稣复活后亲自向他显现才信的(林 15:7)。
(2)书中所透露有关作者的思路性格、作风及教会传统称他为「义者雅各」,与耶稣的亲弟雅各在其他地方的记载极为相近。据传说他因长久祷告,以致膝盖长成硬茧如骆驼之膝般。
(3)书中的文学修养及内容信息与徒 15:23~39 记载及雅各致众教会的公函极为相同(如 1:1 的启语问安与徒 15:23)
(4)书中作者只说是「作神和主耶稣基督的仆人的雅各」,若他不是大众所认识的教会领袖,这样的自称是没有意义的。此外,甚多外证以耶稣的亲弟为作者。
雅各本为主耶稣四个弟弟之一(雅各、约西〔或约瑟〕、西门、犹大,参太 13:55;可 6:3)。与其他兄弟一样,当主耶稣在世的时候,他拒绝接受耶稣为弥赛亚, 后来却被主耶稣的复活所折服。在等候圣灵的祷告会中,他曾有分参加(徒 1:14): 在使徒雅各殉道不久后,他首次以教会领袖的身份出现(徒 12:17),后他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柱石(加 2:9),并正式以耶路撒冷教会领袖的身分,处理首次教会大会事务(徒 15 章),甚得众人的爱戴与悦服。他极尊重摩西律法,因他那严谨的生活被誉为「义者雅各」(James The Just)。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回来,他似为耶路撒冷教会的总领袖(徒 21:8~25)。雅各长居耶路撒冷,管理教会事务,并且与各地到访耶城之犹太人多有接触的机会,常以教会第一「监督」之身分向各人劝勉。
按林前 9:5,雅各似已婚,保罗说:「难道我们没有权柄娶信主的姊妹为妻, 带着一同往来,仿佛其余的使徒,和主的弟兄,并矶法一样吗?」教会传说他在主后 62 年,因反对福音的犹太人要他公开反对耶稣是弥赛亚,他不从,被暴徒从殿顶掷下,用石头打死。
2. 写书的背景
从雅各书得知,雅各甚关怀教会里外各种问题,他看见不少社会问题似渗入教会里,贫富悬殊,社会不公,作教师者言语不检点,对主再来的盼望不够热切,因此他以教会长老的身分,针对各样问题写就本书。从书中所讨论的问题及背景如食堂、为病人抹油等,反映此书写成时间似在第一次使徒教会大会之前,约主后 45-50 年之间。
本书对像是散居各地之犹太信徒,因雅各身为耶路撒冷教会之总负责人,常接待往来的犹太信徒,故他着书的对象便以这些人为主。据推测,因彼前 1:1 是写给散居在巴勒斯坦西部的犹太侨民,故雅各似是写给散居在东部的犹太信徒。
摘要
启语问安(1:1)
A.作者与神的关系
作者宣称他是神和主耶稣基督的仆人。他先将神和主耶稣置在同等崇高地位, 不再以生为耶稣的弟弟自豪,反称自己是大哥弥赛亚和神的仆人,并以此为荣。他是当时耶路撒冷教会的牧者,却谦称自己为仆人。
仆人:
(1)绝对服从──惟主命是从,对上顺服主人。
(2)谦卑服事──是岗位也是责任,对下服事众人。
(3)忠诚至上──服务态度与承担托付,对工作有忠心。
(4)引以为荣──为神作工无上光荣,对己有正确的人生观。
B.作者与读者的关系
读者是散住各处十二支派之人,如今他们因政治或经济因素,被迫散居于巴勒斯坦境外,生活困苦不在话下,得悉他们在外「颠沛流离」,着实令这位牧者难过。
作者向他们「请安」(chairein,意「恭喜」),这字的字根是「喜乐」,亦是下节(1:2)所强调的。
一、试炼与试探(1:2~18)──苦难中忍耐的试验
中心思想:信徒在人生的试炼中持正确、属天的观点,是忍受试炼得以成全的秘诀。
基督徒的生命充满许多压力,故此雅各开宗明义申述,面对百般的试炼,该持有的态度。
A. 信徒忍受试炼的目的:
1. 试验信心韧度(哈 3:17~18)
2. 倚靠神而生活(林后 12:7)
3. 物质享受(来 11:24~26)
4. 望永恒盼望(林后 4:14~18)
5. 活出我们真爱(路 14:26)
6. 看重神的恩典(来 12:2)
7. 炼成贵重器皿(林后 12:10)
8. 能够帮助别人(林后 1:3~6)
B. 信徒忍受试炼的方法:
1. 喜乐的态度(1:2)
视之为大喜乐(1:2)他直呼读者为「我的弟兄们」,一个亲切的称呼,一个亲密的关系,建立在共同信仰上。作者开宗明义提醒他们,落在各式各样的试炼中,都要当作大喜乐的事。
「百般」(意「多彩」)表示有很多的形态,如生病、贫穷、失业、失恋、逼迫等人生坎坷。
「试炼」的希腊文是 peirasmos,基本上是「试验」、「证明」的意思。这个字本身是中性的,根据上下文,可以有正面或负面的意思。第 2 至 4 节译为「试炼」;在第 13 至 14 节译为「试探」(如太 6:13、26、41;彼后 2:9)。第 12节之「试探」应译为「试炼」。
「试炼」(peirasmois)这词有三意: 指心灵上的诱惑;指外在的苦难, 一般是指肉体方面受苦,指外在苦难之意;也指一般的考验,如神要亚伯拉罕献上以撒(创 22:1)。
雅各继续说,在百般试炼中都要「以为」(意「看得准」、「接受」、「认为」) 大喜乐的事;不要以为,表示一般人视试炼是一种坏事,有害无益,应逃避之。作者反认为试炼是大有益处的,而乐于接受。
2. 明白的心思(1:3)能生出忍耐
要接受苦难、试炼为乐事,1:3 的首字「因为」便是解释的理由;既然知道这个道理,便处之泰然,乐于接受。因为信心经历「试验」(意「测验」、「检验」)便生出「忍耐」(意「坚定不移的精神」,使人继续奋斗下去,以期克服困境。
3. 顺服的意志(1:4)──达到三效果
忍耐要达至「成功」(意「终点」),其结果有三:
a.「成全」(与「成功」同字)是指生命成熟阶段,「大人」指「长大成人」, 成年人可肩负更重要的使命,背负更重的负荷;小孩子则不行。
b.「完备」(意「健全」)——是「成全和完备」两件事,这字也具有毫无瑕疵的意思,如合用的器皿。
c.「毫无缺欠」(意「没有余下」)指没有其他不足之处。
4. 祈求与相信(1:5~8)
在试炼时,要有大喜乐的态度,因此雅各列出方法去面对试炼,可以说是应付试炼的三大能力:求智慧、凭信求、勿疑惑。
a. 求智慧(1:5)
信徒可向神求明白试炼的目的;若不明白,就当求神赐智慧。神是厚赐众人的神,慷慨不吝惜;祂也是不斥责人的神,即使我们求错了也不会受苛责辱骂。因此,我们可以大胆不惧向神呼求。
b. 凭信求(1:6a)
若真要明白苦难的奥秘,信徒需凭信心求,勿持疑惑的心态。
c. 勿疑惑(1:6b~8)
疑惑者如海浪翻腾,变化无常,「心怀二意」指不够专一,拿不定主意。既求神赐智慧,又想靠自己的聪明才智;也怀疑神是否会赐智慧给他。又像走路时,没有定见,不知道选哪一条路。这样的人不要想从神那里学到什么。对神心怀二意的,是脚踏两船的生命。
5. 谦卑而活(1:9~11)
雅各论及两种人对试炼的不同反应,以贫富两类人作代表.因为苦难试炼不偏待人,会落在不同种人身上。苦难试炼正表明人对神及对物的态度:贫者的考验(1:9),富者的考验(1:10~11)。
a. 贫者的考验(1:9)
本节的「卑微」与下文「富足」相对照,是指社会上的卑微人,即贫穷的人。贫者变富是件乐事,这是正常的反应;而富者若变穷,也不用悲伤。
b. 富者的考验(1:10~11)
雅 1:10「也该如此」是指「也该喜乐」,与贫者变富皆要喜乐(或许因经济、信仰之故)。
作者在 1:11 强调,人生转眼过去,如花草上的花一样(1:10),而富者的尊荣,也像炎阳高炙的大地,沙漠的热风刮起,花草就必消失(1:11),转眼成空。
雅各写富者在试炼时该有的态度,因为财富给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,也是一种靠不住的安慰;财富终究会过去,人也将一无所有。人生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,旨在警告一些醉生梦死的富人,勿以为财富可以令人永远喜乐。
C. 信徒忍受试炼的赏赐(1:12)
和合本的 1:12 将「试炼」译成「试探」(peirasamon,与 1:2「试炼」同字, 中错译「试探」),应与下文 1:13~18 同,本处应译为「试炼」。
在 1:12,作者将 1:2 的论据引至一个结论,即信徒经历试炼后若不动摇,必获得两大后果:
1. 他是有福的
能忍受试炼(peirasamon,与 1:2「试炼」同字,中错译「试探」)的人是有福的。
2. 他必得生命的冠冕
他经过试验以后(表示已完成,被批准了,通过测验,合格了),必得生命的冠冕,是指永生,神喜悦的生命。
总结上文 1:2~12,全是鼓舞的忠言,鼓励信徒凭信心忍受苦难的试炼, 认定苦难试炼会带来崭新的人生观;也鼓励信徒多祷告,求主加添智慧,明白事理,不必凡事总问「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」;也不要以今生为恒久的归宿,因为地上一切的物质拥有将归于无有。最后,鼓励信徒要向前看,期望将来得生命冠冕的日子。
D. 胜过试探的试验(1:13-18)──在试探中得胜
中心思想:人受试探是被自己的私欲诱惑,但信徒因着与神之间生命的关系而能胜过。
1. 前言(1:13 上)──神不是试探的来源
人不可以用试探作借口,在试探中错怪神。神无须为我们被试探负责。(1:13 下~18)
2. 试探的来源(1:13 下~14)
但各人被试探,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。私欲既怀了胎,就生出罪来; 罪既长成,就生出死来。
a. 邪恶的本质(1:13 下)──私欲会生出罪,罪会带来死亡。
b. 人的本质(1:14)──易被私欲诱惑。
显然有人在试炼中失败,却找借口自我辩解,说:「我失败是因神给我试探之故,故此失败的责任该由神承担。」
雅各于此指出,神不会试探人,也不会被恶试探(1:13)。
人被试探,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之故。「牵引」(意「拉出」是个强烈词,表示用尽力气拉开、拉出、拉到之意。「诱惑」(意「饵诱」)表示设下鱼饵让鱼儿入网,或设网罗使动物陷进去,象征「私欲」像个猎人, 强拉或诱骗猎物入壳,令牠们上大当。
接着雅各形容私欲像怀胎妇人,生出罪来,罪既长成,就生出死来,一连串的「怀胎」、「生出」、「长成」,再「生出死来」。私欲=罪=死=地狱, 可怕至极!
3. 试探的步骤(1:15~16)
a. 私欲的本质(1:15~16)──自己的私欲
b. 私欲至犯罪(四个步骤)──私欲既怀了胎,就生出罪来;罪既长成, 就生出死来。
渴望(desire-emotion)、欺骗(deception-mind)、计划(design-will)、行动(disobedience-act)
*私欲+试探=罪与死亡(vs.试炼+信心忍耐=生命冠冕) 那么,要如何抵挡私欲与犯罪?
4. 试探与对策(1:17~18)
上文的「试炼」与本段的「试探」原文是同一个字。原来「试炼」源自神, 旨在锻炼人对神的信心及调整人生观,结果是生命的冠冕;「试探」则来自恶者, 目的叫人失败,结果是死亡。「试炼」有神负责,「试探」自己承受;「试炼」叫人得益,「试探」叫人受害。
a. 认识神的本质(1:17)
b. 认识重生的本质(1:18)
(1)重生的来源──神的旨意
(2)重生的方法──神的生命
(3)重生的媒介──神的话语
(4)重生的目的──作初熟果子。
神不是恶的源头,反是百善之源;是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赏赐的来源。
神给人最大的礼物就是「生了我们」,是用真道使我们得生命;神不但没 有试探我们,反重生我们(私欲也生,却生出罪,1:15),是万物中的初熟果子(1:18)。初熟果子是指使徒时代的基督徒,「我们」一字指当代的信徒,他们是主耶稣上十架后首批的「属灵果子」。既有初熟,便有将来的大丰收,那是福音传遍天下的真实场景。
二、听道与行道(1:19~27)回应神话语的试验
中心思想:信徒不仅要听神的道,且以顺服清洁谦卑的心领受,及在生命中活出来。
A. 用正确态度来接受神的道(1:19~21)
雅 1:19 的首字(意「知道」)是过去完成式动词,可译作「既已知道」,自此开始一段独立的劝勉。上文刚提及神用「真道」重生信徒,作者以此为题,继续为信徒阐释神的道与信徒的生活。
1. 顺服领受神的话―「听道三部曲」(1:19~20)
a. 要快快地听。 b. 要慢慢地说。 c. 要慢慢地动怒。
至于神的道,他「但愿」(中译「但」)他们注意三件事:
a. 快快地听——「快」字表示,聆听神的道要专心专注,心无旁鹜。
b. 慢慢地说——「慢慢」表示态度不随便,说话要恭谨,尤其是说神的话, 切勿随便断论,乱发谬论。
c. 慢慢动怒——雅各没说动怒的因由,但此处的动怒可能是指听道时,神的道击中灵命的毛病,不但没有好好的反思,反生出恶感。
雅各劝说,慢慢动怒,表示要冷静下来,好好想一想,不要冲动。这里的「听、说、动怒」不是指普通的言语举止,而是与神的道有关。
2. 清洁领受神的话(1:21 上)
雅 1:20 接续上文,提及动怒没有好处,不能成就神的义,亦即不能达到神对人的要求,即行出神要人行出来的义行。
雅 1:21「所以」连接上文,表明若要成就神的义,就当「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,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,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。」
3. 谦卑领受神的话(1:21 下)
a.脱去一切的污秽;
b.脱去盈余的邪恶。「盈余」指全身布满残余的邪恶;
c.存温柔的心领受神的道。温柔的人是一个易受教的人。此处作者用两句话描述神的道:
(1)栽种的道——「栽种」表示神的话植根在信徒的心中,永不离开;
(2)救灵魂的道——神的道能拯救人的灵魂,正如好种落在好心田里, 必定会生根、发芽,并长大,且结出果子来。
B. 用顺服生命来遵行神的道(1:22~27)
神的儿女除了听和领受真道外,还要有生活的表现,即行道。听道是领受,行道是结果子;只有听道、领受是留在一个长不大的光景里。故此作者再进一步督促提醒,务求读者能够儆醒,脱离满足现状,不求长进的地步。
1. 对己不自欺(1:22~26)
要行道,不要依旧停留在听道上;应该要有行道的高难度生活表现。只听道而不行道的人是自我「欺哄」,自我欺哄的人是大傻瓜。在雅 1:23~24,雅各接着打个有趣的比方:一个人听道而不行道,便如有人照镜,看见自己的本貌,随后就走开了。这个「人」应该是指男人,虽然照过镜子,却没有回头看,对自己该修饰的地方也不去修饰、整理打扮一番,等于白照。
这比喻说明听道而不行道的人,缺少反复琢磨,自我省察,所以无法真认识自己,更不会认识真道。
雅 1:25 此节对比一个真正行道的人对神的道有三个反应:
(2)「并且常常如此」,不是偶尔为之,而是继续不断地详细考究,且奋力不懈地行道。
(3)「实在行出来」,雅各此处的重点,不在于对神的道认识多少,而是对神的道行了多少!能认真行道,就必在所行的事上得福。
作者上文劝勉信徒要行道,本段则着重实例,务使读者举一反三,能在生活上行出来。
2. 列出三个选例(1:26~27)
a. 勒住舌头(1:26)
若有人自以为虔诚,却不勒住他的舌头,反欺哄自己的心,这人的虔诚是虚的。
b. 对人不自私(1:27 上)
在神我们的父面前,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,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。
c. 对世俗不妥协(1:27 下)
能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,保持自己生命的圣洁,与世俗分开,保持距离,不与世界同流合污。原来保守自己圣洁,合乎主用,是一个行道的表现。
三、勿以貌待人(2:1~13) 不偏待人的试验
中心思想:信徒实践真正信仰的表现,是不凭外貌偏待人。
随着「听道与行道」和「真正的虔诚」,作者引申更多实例,说明那些听了道的人却没有真正的行道,那些自以为虔诚的并没有真正的虔诚,他们只有外表的宗教活动,还活在「自己欺哄自己」(1:22~26)的生活里。
首先,他讨论的是按着外貌待人,重富轻贫,全是世俗作风,与「至尊的律法」绝对相违。
A. 不偏待人的原则(2:1)
「我的弟兄们,你们信奉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,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。」这个劝勉只有一个主题:「不可按外貌待人」,劝勉的基础是「你们信奉我们荣耀的主」, 由「你们」到「我们」这个共识,这个主是荣耀的,只有衪才拥有该得的荣耀。
「不可按着外貌待人」(「看外表」或「抬高脸孔」,「给面子」)表示一般人喜欢或尊敬他人,多是由外貌开始,常因外表而产生不同的偏袒。「外表」这字亦可包括财势、口才而导致不同的判断。但外表不能代表内心,所以单看外表必有偏差或偏袒;神却不是如此,祂乃是以内心为评判标准(「耶和华是看内心」)。
B. 不偏待人的例子(2:2~4)
1. 看重富人(2:2 上,3 上)
2. 轻看穷人(2:2 下,3 下)
3. 恶意偏待断定人(2:4)
说到外表,作者选了富贫二人同进会堂,富者珠光宝气,衣着华丽,穷者衣服肮脏;富者被「看重」(表示奉承),敦请坐上好位子,而穷人则被安排坐在带领人的脚凳下。这便是「偏心」(意「区分」,即区分阶级)待人,用恶意断定人了。
「会堂」与「教会」这二字在本书是互相通用的。此处进会堂的贫富二人,明显不是常来这里聚会的,故需被引领到该坐的地方,而那引领者有自己的坐位,连脚凳都不肯让给穷人,正是狗眼看人低!通道的人(2:1)若没有爱人的行道心, 怎会行道呢?
C. 不偏待人的原因(2:5~11)
举例之后,作者随即给予读者三个不可以貌取人的原因。
1. 神拣选了贫穷人(2:5~6 上)
作者用「我亲爱的弟兄们」,让他们留意;接着又说「请听」(命令句),表示他们要听清楚。有二方面:
(1)神拣选的人是信心上富足的人,即使他们是穷人(原文是「信心上富足」)。
(2)神拣选的人是爱祂的人,即使是穷人。指对神有信有爱者,是承受神国应许的人,故此神的拣选绝非凭外貌(包括人生的拥有和缺乏),全在乎对神的信和爱。
2. 富足人欺压人亵渎神(2:6 下~7)
读者中有人不但不明白神的心意,反倒重富轻贫,不以神拣选的标准—— 信和爱——为念,甚至忘了那些富足的曾经欺压他们,把他们拉到公堂去,真是颠倒是非。
此处所指的富足人是不信神的,他们眼中只有玛门,没有神,仗财欺人; 强拉人到公堂去,表示他们以财势控制地方审判仲裁处,他们又亵渎读者所敬奉的尊名,这「尊名」是指主耶稣。
3. 爱人即顺服了神律法(2:8~11)
读者中羞辱贫穷人的委实触犯多条罪行,如:
a.干犯爱人如己之律(2:8)——爱人如己之律,雅各称这条律为至尊之律,必须全守。「至尊」(意「王者」)指至高无上或至高层次之意,是无法抗拒,不能不遵守的律。作者藉此表示,若爱人如己,又怎能羞辱贫穷人呢?
b.按外貌待人已是犯罪犯法(2:9)—犯罪是指不义之行,犯法是触犯了规条,按律法言是犯人一名。犯一条罪令你冠上「罪人」之名,犯一条法令便称为「犯人」。
c.触犯一条如同犯了众条(2:10~11)——作者用二个「因为」作进一步解释,因为在遵守全律法上只要在一条失手,便全军覆没(2:10)。因为颁发律法的是神自己。
雅 2:11 指出,律法中不但提到不可奸淫,亦说不可杀人,故此雅各再次强调律法的合一性,破坏其中一条等于破坏全部,因为全部皆源于神。雅各的意思是,既然有人羞辱穷人,他就犯了爱人如己之律,也是犯了至尊之律,因此是罪无可赦了!
D. 不偏待人的要诀(2:12~13)
1. 要活在自由的律法下(2:12)
雅 2:12 将上文带进总结,意即那些先敬罗衣后敬人的实际上是干犯了全部律法。这律法本是叫人得自由,称「使人自由之律」(参 1:25),如今竟变成控人入罪之律。所以人不但要按律法说话(不偏待人),也要按律法行事(不偏待人,2:12)。
2. 凡怜悯人者必蒙怜悯(2:13)
雅 2:13 的「因为」(gar)解释不怜悯人的(羞辱穷人)必受公义(无怜悯)的审判,而怜悯是胜过审判的,表示不偏待人的证明他有属神的生命,不会落入主再来的审判。
四、信心与行为(2:14~26)行为称义的试验
中心思想:信徒以行动去关怀他肢体的需要,是证实他真实的信心。
在雅 1:25~27,作者已强调听道与行道要相称,亦即信心与行为要配搭,这是真正虔诚人的生活样式。信心是内在的,看不见;行为是外显的,看得见。信心是根,行为是果,有根必有果;根是看不见的部份,但从看得见的果实便确知根的实在。两者间是一而二,二而一的紧密相连,手心与手背的关系。
在主耶稣的教导中,祂也常强调此种「根果关系」,亦即「信与行」、「内与外」等相互牵连的关系,如:
「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,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,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。」(太 5:16)「凭着他们的果子,就可以认出他们来。」(太 7:16~20)
「雅各则强调「行为称义」,那是得救后的行为,证明他的信心是真实无伪的。保罗所说的「因信称义」是得救之称义;雅各所说的「行为称义」是走天路的称义。信与行为相称是「因信称义」与「因行为称义」两者的相称。信心加上行动才是真信。故此,雅各详细阐释信心与行为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。
A. 没有行动的信心是虚假的信心(2:14~17)
1. 这种信心不能叫人得救(2:14)
在他们中间有人以为单有信心便足够,不用理会行为;于是雅各立即严加纠正,指出若有人说他有信心却无行为,益处何在,可救他吗?
这里所说「若有人说」,表明那人的信心只停留在「说」而已,而且是没有生命的外显。这种信心没有行为支持,只是口是心非。真信徒既相信神是公义的,就应该做事公允。「应该有却没有」,实质上怎可说是信神的人呢!
故此雅各说:这种信心(1)有何益处?对己无益,对人有害!(2)不能救自己,自己成了第一受害人,因为间接暴露自己是「假的」,因为没有行为的信心是假信心,假信心根本不得救人。
2. 这种信心不能帮助人(2:15~16)
作者假设一个情况,若有主内肢体衣不暖身,又三餐不饱,即「一无所有」, 连生存的基本条件都欠缺,在这饥寒交迫的生活状况下,见了面只说句「平平安安」,有点不耐烦地打发他们走开,却没有任何济助之举,其实对他们一点益处都没有!
正如有人说「我为你祈祷」,一句感人的祝福语,却没有实际代祷的行为, 便是一种「属灵的虚伪」!
B. 没有行动的信心是未得救的信心(2:18~20)
1.是鬼魔的信心(2:19)
2.是愚昧人的信心(2:20)
雅 2:17 可作上文的总结;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,没有生命气息正如死人般。死人不会有行动,也不会去施舍或祈祷,没有行为的信心正是行尸走肉。
雅各在此假设二人在对话,一人称有信心,一称有行为。那个有信心亦有行为的人,向只有信心却没有行为的人发出挑战,他说他有行为证明他的信心,言外之意暗指对方的信心没有行为作后盾,其信心令人质疑。因为说到信心,信神的心,鬼魔也信,却是战兢,因为没有顺服神的行为。
此处作者清楚指出,只有行为才能使信心见证出来,否则便是空口无凭了。
C. 活出真实的信心是称义的信心(2:21~25)
1. 亚伯拉罕的实例(2:21~24) 2. 妓女喇合的实例(2:25)
上文已指出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,只有行为才能显出信心的实在,这种有行为的信心便是叫人称义的信心。于此,作者先责备,继举例,再总结。
a. 责备(2:20)
「虚浮的人」(意「空洞」、「虚无」)是指愚昧的人,头脑简单的愚人。你「愿意」(可译作「该」)知道,没有行为的信心是「死」的(意「没有用」),作者似乎用拟人法,将信心比作人。若这个人「不作工」,就是个无用的人;故此,没有行为的信心是「假工人」,不是真的「雇工」。
b. 举例(2:21~25)
为了使读者明白有行为并行的信心,才是真信心,作者用了两个旧约选例:一位是大名鼎鼎的信心之父——亚伯拉罕,一位是恶名昭彰的外邦女子——喇合。
(1) 亚伯拉罕的例子(2:21~24)
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把他儿子以撒献在坛上,岂不是因行为称义吗?可见,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,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。这就应验经上所说:「亚伯拉罕信神,这就算为他的义。」他又得称为神的朋友。这样看来,人称义是因着行为,不是单因着信。
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举世闻名(详见创 22:1~19),是因行为称义(2:21)。
「称义」是「被视为义人」之意,义人是信靠神的人,指与神有正确的关系。用在法庭上,「称义」则指宣告无罪之意;用在普通生活行为方面,「称义」是指其行为是正当、可接受的,获赞赏的。亚伯拉罕献以撒这事,若没有信心,他不会献上;若没有行为,他的信只停留在理论上。而对神有信,亦有献以撒的行为,就表示他的信是真诚的。
雅 2:24 是一个暂结,「这样看来」(原文意「你看」),人的称义是因着行为,不是单因着信。雅各的立场是,信与行为是并行的,他反对「单因着信」,要求用行为来证明信是真实无伪的。故此他所说的, 并不是与保罗唱反调。
(2) 喇合的例子(2:25)
喇合的生平与亚伯拉罕的生平极其不同,她是「妓女」,而亚伯拉罕是正人君子;她是外邦异教徒,亚伯拉罕是神的朋友。喇合的故事详见书 2:1~21,希伯来书作者亦称她为信心伟人之一(来 11:31),她更是主耶稣祖先之一(太 1:5)。
喇合同样是「因行为称义」,她首先对行奇事的神大有信心(书 2:9~11),虽然只有些微的消息便信了,进而因信大胆收藏二个探子,这就是信心的行为,因而「称义」,即表示获得认可、赞许,因为她后来蒙以色列军大赦,免于全家毁灭。
本节再次说明,无论何人,种族背景、生活职业为何,都是其次, 只要对神有信心,又以行为证明信心的实在,就可以成为「称义」的人。因为「称义」是「证明」、「印证」的意思。
D. 结论:拿出行动来(2:26)
本节首字「因为正如」(中漏译)将上文进一个总结。因为正如身体「没有」「灵魂」是死的,无法活动,信心「没有」行为也是死的,正如尸体般,没有价值,也没有功能,只有个空壳。
五、作为人师的条件 (3:1~18)
A. 言语口舌的试验(雅 3:1~12)──管制舌头
中心思想:舌头的力量惊人,信徒必须严格管制。
雅 1:19~20 提及,在收信人中定有许多喜欢「慢听,快说,易怒」的人。这些人「嘴巴」快过「脑袋」,不懂装懂,肆意批评;以为自己是师傅,胡乱论断,说长道短,搬弄是非,不知勒住自己的舌头,在教会中衍生纷争与混乱。可悲的是, 这些人还自以为是有智慧的聪明人,唐突自显才智,殊不知只是结出苦果来。
1. 舌头的审判(3:1~2)
a. 教师的责任(1)──好为人师的危险
「不要多人作」的「作」是主动式命令词,表示不要自告奋勇,出尽风头去行,因为人师是一个地位崇高,举足轻重的属灵职务。
「师傅」是初代教会内的教师,在属灵知识方面宛如犹太教的拉比,十分受人尊重。故此,没有相当资格,千万不要贸然争取。因为教师要用舌头讲解真理,且要言行合一,否则导人于迷,害人走入歧途,便要受到更重的「判断」。在此,「判断」非指末日的审判,而是指教会或世人的批评, 可能导致他失去职务,或受教会处分。
古代社会对拉比的尊重甚于对自己父母的尊敬,他们说:「父母将子女带到地上来,而拉比却能把人带到神的国去。」又说:「若拉比和父母遭敌人俘掳,要赎回的先是拉比,后是自己双亲」。
b. 人性的败坏(3:2)
作者继续指出,不要多人作师傅的原因,有以下数点:
2. 舌头的能力(3:3~5 上)
本节的「原来」表示更进一步解释。我们在「许多事上」(意「许多方面」) 都有「过失」(意「滑跌」),犯错是在所难免的。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,他就是「完全人」,就能「勒住」(意「驾驭」、「控制」)自己的全身。因为没有人能在言语上无过,这也表示人犯罪都是以言语开始。
可见,为人师表者,要担负更重的责任,因为教导比做事作人难得多,必须有足够的训练和知识及成熟的属灵生命,否则,轻率发言,多说多错,害人害己。「言教」要有充分的知识,「身教」要有良好的品格,否则误人子弟,贻害万代。希腊哲士 Zeno 说:「神给人两耳一口,要多听少说。」圣经多处亦提及慎言的教导。
作者续写作教师的不易,提醒他们,好批评论断别人,也不要自以为高人一等。于此,他用例子说明言语难控制,表明三吋不烂之舌可控制整个生命。如:
a.嚼环与马(3:3)——本节首句有「看哪」一字。作者指出,控制马得倚靠马的嚼环,有了它就能使马顺服。「调动」全身,不会任意奔驰。
b.船舵与船(3:4)——本节首字又是「看哪」,指另外一个例子:大船被 大风催逼,但小小的舵只要随着掌舵的意思便可「转动」船的位置或方向, 着实是以小管大的活例。
c.舌头与人(3:5 上) ——随即作者进入引用,说「这样」舌头在「百体」里也是最小的(原文「是个小小的肢体」),却能「说大话」(夸言),表示读者中有人用大话来支持自己的理论,花言巧语,骗人骗己。
3. 舌头的毁灭(3:5 下~8)
a.舌头是火(3:5 下~6 上)
此句又用「看哪」开始;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,正是「星星之火, 可以燎原」!着实可怕。山林的大火,全由一个小烟蒂开始。
舌头若没有圣言的引导,实可毁家,毁人,毁国!正是一言足以丧邦! 神造人给两只耳朵,是要求我们好好地听;给人一个口,是要我们小心地说。不好的话可以左耳入,右耳出;但口就难以控制了。可见慎言是多么重要!
作者接着提到不要多人作师傅的第三个原因,乃是因为言语的破坏力异常强大。
此外,作者也在八方面详细描述舌头的厉害:
b. 舌头是罪恶的世界(3:6 中),能污秽全身。
作者用拟人法将舌头比作一个罪恶的世界,整个世界充满罪恶,而整个世界就是这小小的舌头。
舌头是百体中的小器官,却能「污秽」(意「玷污」,译「沾染」)全身。舌头体积虽小,却能污秽全身,让全人失去宁静与洁净。舌头一旦污秽,就没有人愿意再相信他的话,他整个人格(全身)也受害。
a. 点起生命轮子(3:6 下)
「点起」(意「点火」,具焚烧、毁灭的含义)「生命的轮子」(「轮子」喻「路程」,生命的轮子指「人生的路途」,现中本译「整个人生的路程」) 却给舌头烧毁了,并且这火是从地狱里点着的,可见舌头之害不但波及一生,甚至波及永远的生命。
b. 舌头是不止息的恶物(3:7~8 上)
神所造各样海陆空的动物都被制伏了(3:7 的「本来都」原文没有),惟独舌头仍凶猛异常,没有人能「制伏」(意「强力胜于」),可见舌头的厉害不是用人的力量或智慧可致胜的。
「不止息」意「难以约束」,此处与「制伏」用在一起,表示舌头像一头凶野猛兽,四出伤人杀人,是头恶物。
c. 舌头满了害死人的毒气(3:8 下)
「害死人」(原文「致命」),暗示舌头的可怕程度是致死的,满有「毒液」(是液体式的毒,像毒蛇,中译「毒气」),但比蛇毒更厉害,因为舌头可毁灭人的全家全族。
a.颂赞与咒诅(3:9~10)
b.水源与果树(3:11~12)
舌头的颂赞和咒诅不分──同一舌头可称颂神为主为父,却又咒诅神按自己形像所造的人(3:9);既颂赞神,又咒诅神所造的,岂不是自我矛盾吗?更是大大「不应当」。「我的弟兄们」表示他们是信主的人,更不应如此(3:10)。
接着作者连用三个田园之例说明,只有一个泉眼怎可「涌出」(意「冒出」、「喷出」,中译「发生」不够达意) 甜苦对立的水来!作者迫不及待连续呼唤读者「我的弟兄们」,无花果和葡萄树岂可生出不同的果实吗(3:12a)?咸水「里」(即 3:11 的「泉源」一字,有古本用「井」字代替「泉源」)怎有甜水出现呢!
本段清楚引出舌头的重要,与不控制舌头的祸害。人若心里不正,口也不端,喜好闲言闲语,正是人心霉烂之始。
所罗门曾说:「生死在舌头的权下,喜爱它的,必吃它所结的果子」(箴18:21)!
「如果有一个人是你不喜欢的,你最好不要谈论那个人。」(Richard Cecil)
「你听见人说什么事,不要信到一半;你所信的这些,不要说到一半。你听见什么人说别人不好,当把它打成对折,以后再打一次对折。剩下的这一点也不必再去说。」(Spurgeon)
「和别人在一处的时候,当谨防你的舌头;独处的时候,当谨防你的心。
我们需要留心我们的言语,也要留心我们的意念和想象,这些东西当我们独处的时候活动得特别厉害。」(Spurgeon)
B. 作为人师的条件──智者的生命,谦卑智慧的试验(雅 3:13~18)
中心思想:真信徒,必会在生活里活出属天智慧的好行为。
1. 真正的智慧(3:13)a. 它的宣称(3:13 上)b. 它的表现(3:13 下)
本段主题仍衔接上文论作师傅的警训,主力集中在为人师表该有属天的智慧与品行,否则枉为人师,误人前途。作者在二方面详论此事。
a. 它的宣称(3:13 上)
「你们中间」此句表示教会中确实有人想成为教会中的师表,但这样的事奉雄心需有智能和知识才能成就大事。
「智慧」(sophas)是指处事的精灵头脑;「见识」是指对事情的认知或 学问,在新约时代可广指教会中的领袖,包括教师或牧师。
雅各认为,谁是有智慧见识的,就当在行为上表显出来,否则只是空口讲白话,不能算是真有智慧的人。
b. 它的表现(3:13 下)
「善行」亦可译为善良的品行或美好的行为,因为行为往往显露人的品格与他属灵的程度。在「显出善行」时,注意要以智慧的温柔作根基,因为「智慧的温柔」在原文上是描写「善行」的。「温柔」不是偏激或专横的性情,而是谦和、忍让的态度,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行为。不经大脑(知识、智能)而有的行为必然沦为骄傲自诩,这是雅各极力警告的。
2. 属地的智慧(3:14~16)――不说谎话抵挡真理
a. 它的动机(3:14)b. 它的性质(3:15)c. 它的结果(3:16)
雅 3:14 的「若」字表示有人藏「苦毒的嫉妒和纷争」在心里,就不要自以为高人一等(「自夸」),因这种心态已不足为人师表。
不可说谎话抵挡真道(3:14),因这种表现「抵挡」真道的(真道是指有智慧并善行为人师表的道理)。
抵挡真道的智慧(还称「智慧」,因为都要用心思去抵挡)不是从神而来的,而是来自世俗、世界,出于肉体的私欲,受鬼魔的操控(3:15)。可见这类的智慧危险而有害,损人也不利己!
雅 3:16 启语字有「因为」(中漏译)接续上文的论述,表示那里有这种从假智慧而来的行径,就产生嫉妒、纷争、扰乱,混乱真理。结果,信徒间不能和睦相交,各样坏事纷呈,坏树结坏果是必然的。
3. 属天的智慧(3:17~18)
a. 它的动机(3:17 上)b. 它的性质(3:17 下)c. 它的结果(3:18)
活出智慧即今日所谓「言教身教」,雅各说,作好教师需要有属灵的智慧, 这真智慧来自上头,是属天、属灵的。有十个特色:
(1)清洁—指心里没有邪恶。
(2)和平—温和平静,心境豁达,令人乐意接近。
(3)温良—温柔谦让,尊重他人的感受。
(4)柔顺—不固执己见,反乐意接受别人的观点,进而肯迁就让步。
(5)怜悯—富同情心,不欺凌弱小,反乐意帮人。
(6)善果—善,令人得益,是怜悯行动的佳果。
(7)没有偏见—公平无私,不走极端,专注别人的长处。
(8)没有假冒—不虚伪,不屈枉,不颠倒是非,真诚待人。
(9)使人和平—上文的和平重点在自己,本处和平是令人觉得和睦相处是何等温馨的事。
(10)栽种义果—产生令神喜悦的果子(「义」非指因信称义,而是行为的义〔参 2:21〕,指蒙神接纳和喜悦的事)。
由耶稣的生平,看祂如何表彰真智慧的九项特质。
六、属世与属神(4:1~10)贪爱世俗的试验,属神或属世中心思想:与世俗为友之罪人蒙恩惟一的途径,是从私欲和骄傲中回转归向神。作者继续他对「通道与行道」的劝诫,本大段集中在信徒生活,如与世俗为友,
乃与神为敌,故不可不慎。他一方面指出读者所犯的罪,另一方面又给予劝诫与警告。
A. 与世俗为友的生命(4:1~3)──属世信徒的特征
1. 使人彼此为敌(4:1 上)
2. 源自心中私欲(4:1 下)
雅 4:1 的「你们中间」表示读者中有人犯了下面所列举的七大罪,作者予以迎头痛击,极力警戒他们:
「争战」(多指国与国之间的战争)与「斗殴」(多指个人的打斗、冲突、争吵)、「争竞」分别指「大争小吵」之意,如口舌之争、钱财之争、交往之争、作事之争。在教会中竟然有这些事出现!作者选用这些字眼,意指教会的相交如仇人见面,份外眼红,好比在战场上作战,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,毫无情面及友爱可言!
这些教会内似派系的争执,从何而来?怎样造成?原来是从「百体中战斗之私欲来」(4:1)!「百体」是身体所有部份,暗指教会中的肢体,从这些人的战斗私欲中,产生争战斗殴。
「私欲」意「享乐」,与 4:3 的「宴乐」同字。「战斗」(意「作战」)是动词(中译本似作形容词,形容私欲),指私欲撩起,在百体间打起仗来,至死方休。
「贪恋」(强烈的恋慕)表示他们全力企求获得属世的享乐,可是到头来还是「得不着」(意「一无所有」)。真是一场空!还有「杀害」(意「谋杀」),但读者既是「我的弟兄们」,「你们」中间的人,怎可犯下谋杀的罪行?这问题引出解释:
「杀害」作暗喻文字用(如争战斗殴),喻强烈的仇恨,如 3:14 指敌视心态的攻击而言,因为言语、态度都可以杀人于无形。
此外,雅各又再说,斗殴争战也不能得,依然一无所有。真是枉费一生!
3. 妄求上帝赐予(4:2~3)
他们想要得着属世的享受和娱乐,但连此点也得不着,因为他们以为靠自己的力量可以获得,结果仍是一场空。雅各说他们不向上帝求,满以为人力胜天, 但假使他们向神呼求,神也不会给他们,因为他们「妄求」(意「邪恶」)。「邪恶的求」,是单凭肉体的需要和喜好,不照神的旨意而作的祈求。
雅各在此处的重点不是注意他们求「什么」(what),而是「为什么」(why)而求,他看重的是动机:要浪费在你们的宴乐中。本句首字意「原来」,中译「因为」,他们意图通道与行道将神的赐予用于荒诞的宴乐里,这是妄求,神怎会答应这种祈求?他们只想将神的恩典「浪费」(意「耗尽」)在「宴乐」(即 4:1 的「私欲」一字)中,动机不良,只贪图个人的享乐,这样的祈求只是向空气讲话。
B. 与神为敌的生命(4:4~6)
1. 贪恋世界,与神为敌(4:4)──与世俗为友,与神为敌
本段开始直斥教会中「淫乱的人」,这名词在旧约中多引喻背教去拜偶像的人,可比喻不忠、不顺服神真理的人,因为他们不是犯了道德性淫乱的罪,而是犯了属灵淫乱之罪。他们的行为是与「世界」(中译「世俗」)为友,亦即与神为敌,没有中立余地!
2. 轻看圣经,弃绝主爱(4:5)
表示在读者心中有个意念,他们「或者(以为)」圣经所说,神赐给信徒心中的圣灵是「恋爱」(意「狂恋」强烈字词,指狂烈的爱慕)至于嫉妒(直译「狂烈不满」),因此对信徒而言是「徒然」(「倒空」)的!
整句与上文连接起来,构成这样的语气:「难道你们不知贪爱世界是与神为敌的吗(4:4)?还是你们以为圣经所说,神给我们的灵(指圣灵),那狂烈爱恋我们的灵,是徒然赐给我们的吗(4:5)」?徒然赐给即无关紧要,枉费心思。其实,神是将衪的选民归在夫妻的婚姻关系里,神对其子民有一个强烈的爱恋, 因此,当祂的百姓对祂不忠,祂就会产生忌邪的愤怒;新约的耶稣亦同样指出, 参太 22:37。
3. 骄傲自大,受神阻挡(4:6)
本段语气反应读者中有人骄傲自大,轻看神的恩典,故此贪爱世界,以为从世界所得的荣华富贵胜过与神为友。作者指出二方面: 神所赐的恩是更多、更丰富的,世界怎可比拟!引用箴 3:34,说「神阻挡骄傲的人,赐恩给谦卑的人」,言下之意乃是,若人只识与世俗为友,贪恋世界(4:4)),倒不如作个谦卑顺服的人,倚靠神恩典的供应,更为妥当。
「骄傲的人」乃是将自己放在别人之上,表示自己胜人一筹,高人一等。结果是忘记了自己的缺点和软弱,一味要求别人听从自己,惟我独尊,惟世界是倚恃,甚至连神也不想倚靠。「谦卑的人」(意「在下面」)指低下的人,是在各方面(如经济、教育、地位、名声等)皆逊人颇多的人。这等人更清楚认识自己的有限,更需要别人的协助,特别是需要呼求神的怜悯和帮助,所以神特别赐恩给他们。
C. 蒙恩升高的生命(4:7~10)
雅 4:7 首字「所以」(中译「故此」)将上文 4:1~6 带至一个结论,亦同时导出下文的劝勉。在下面四节经文里,作者用了十个命令式动词,构成新约圣经里最长篇的一段连续性命令式词句,论述及对比属神信徒的特征,可称为「雅各的十诫」。
1. 顺服神,抵挡魔鬼(4:7)
第一个命令式动词是「顺服」神。
第二个命令式动词是「抵挡」(指抗拒,抵抗)魔鬼。魔鬼是可抵挡抗拒的! 魔鬼可用不同的方式、管道、媒介诱人犯罪,但他只可引诱,不可强迫。信徒只要顺服神,有神同在,魔鬼必不得逞,必逃之夭夭。原来我们对神的顺服, 可令魔鬼拔脚飞奔逃逸。
从 4:1~7,雅各列举信徒的三大仇敌: 私欲(4:1); 世界(世俗)(4:4); 魔鬼(4:7)。对抗办法乃如下文所说,要亲近神。
2. 亲近神,手洁心清(4:8)
第三个命令式动词是「亲近」(意「接近」、「靠近」)神。雅各说,「亲近神,神就必亲近你」;只有亲近神,才能得到神的恩恤与怜悯。
雅各又接着说,亲近神要「洁净」你的手。「洁净」(意「清洗」)是第四个命令式动词。「手」象征上文那些争战、打斗、杀害的罪行。雅各在此称读者为「有罪的人」,因为他们都是上文所论犯罪的信徒(中译将「有罪的人哪」放于句首)。
本段也出现第五个命令式动词:「清洁」你们的心,「手洁心清」。
接着,雅各称呼读者为「心怀二意的人」,表示他们名为基督徒,却作出不信者的行为来。
3. 诚悔罪,主必升高──自卑痛悔
在此,雅各一连串运用五个命令式动词去表达他的劝诫,分别为第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条命令:
第六个命令式动词为「要愁苦」(意「悲伤」、「苦恼」),喻一个为罪而痛悔的心情。
「要悲哀」(意「伤心」,即太 5:4 的「哀恸」)是第七个命令式动词,此字多指亲人死亡那种悲伤心情,在此喻为罪忧伤的心情。
「要哭泣」(意「痛哭流涕」)是第八个命令式动词,描绘痛不欲生、伤心欲绝的样子。「愁苦与悲哀」多强调内心的悲情。
雅各用「愁苦、悲哀、哭泣」三字写出真诚的悔罪,因为这三字有由浅入深的感受,不是表面搔痒的为罪抱歉。这是作者对读者苦口婆心的劝诫。
接着雅各继续劝勉,你们要「将喜笑变作悲哀,欢乐变作愁闷」,其中的「变作」是第九个命令式被动语态动词,可译作「被变作」。雅各的重点是一种为罪痛悔而有的生命改变,固然圣经劝人要「常常喜乐」(帖前 5:16),但雅各在此的意思是说信徒不应贪爱世界而喜笑、欢乐,反要有一种为罪悔改的「悲哀」和「愁闷」。一个人若「愁苦、悲哀、哭泣、没有喜笑、愁闷忧郁」便可知他有极其难过的心情!
随即雅各用第十个命令式动词劝诫他们,要在主面前「自卑」(应译为「使谦卑」),这不是个人能力所及,非靠神不可。换言之,当你肯在主面前卸下骄傲自负,承认自己的不配与无能,深信若非神的恩典降临,自己实在一无可用, 这样神必使你「升高」(意「抬起」、「举起」,此字常喻拯救、尊荣等),全句意说向神谦卑, 俯伏下来,必得神扶起、举起,远超原来的高度,正是「态度(谦卑)决定你的高度(升高)」!
七、切勿批评与自夸(4:11~17)
中心思想:习惯性诽谤和论断别人的人,是未重生者的特征。
雅各书的读者中有人自以为虔诚而不知勒住舌头;自以为聪明,高人一等,好作师傅,乱嚷乱说,徒显自己的无知与偏差,造成教会内各样的争战斗殴,杀害嫉妒,与神为敌。又自夸多言,批评论断,造成教会甚大扰乱。故此作者不厌其烦地斥责与劝勉。
1. 毁谤弟兄是缺乏彼此相爱(4:11 上)
作者开门见山称读者为「弟兄们」,先建立一个主内互相提醒的亲密关系, 随即劝告他们不要彼此「批评」(喻「背后批评」、)、「论断」。「批评」含有侮辱与毁谤的成份;「论断」更严重,带有定罪的含义。若有人这样做,就如同「批评论断」律法了,因为这种作为是神所厌恶的。律法明文说要爱人如己,批评论断的行径就是变相的反对律法,不是律法的「遵行者」,而是律法的「论断者」。
2. 毁谤弟兄是违背至尊律法(4:11 下)
因为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,只有一位,就是那能救人也能灭人的。你是谁, 竟敢论断别人呢?
3. 毁谤弟兄是僭越神的特权(4:12)
雅各说「设立律法」(意「律法颁布者」)和「判断人的」只有一位(是神),祂大有能力,能救人也能灭人,表示祂对人的今生与来生皆有绝对的主权。只有祂才知道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,或整个人的心思意念、存心动机。人既没有能力获知这些重要的基本数据,便没有资格去批评论断他人!因为论断人是自任审判官,掠夺神的特权,忘记自己也是罪人之身,这是何等大的罪呀!
中心思想:一个有真信心的人,明白生命在神掌管之下,且努力遵循神旨而活;
而一个漠视主旨随己意而行的,是没有真实信心的人。
雅 4:13 的首字「今你来」,是命令式用词,喻「来吧,你们」(中译「嗐」) 开始新段,呼唤读者的注意,主要论及自夸和行善的关系,其中以 4:16 的自夸者为本段的中心人物。
你们说,「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去,住上一年,做买卖得利」(往、住、买卖、得利,四个动词全是未来式),这本是良好的计划,无可厚非;主耶稣也提醒人要有计划,计算作门徒要付上的代价。但作者指出,人生的计划若没有把神计算在内, 全是枉然!
其实明天如何,无人知晓!明天如何是明天将要发生的事(参箴 27:1),既然不知道,那么明天的生命是什么(即「将会是怎样子」)当然也不知道了!
随即作者说「它是」(即「你们是」,「它是」指「生命」似较恰当)一片云雾, 容易消失,出现少时就不见了,可见生命是短暂与无常的,正是朝不保夕,过眼烟云,转瞬飞逝!
1. 漠视神的人生(4:13~14)──自夸者不知生命无常
a. 随己意而行(4:13)
b. 未来的无知(4:14 上)
c. 生命的短暂(4:14 下)
2. 依靠神的人生(4:15)──自夸者不知生命无常
a. 仰赖神而活(4:15 上)
b. 顺服神而行(4:15 下)
作者矫正他们的人生观,不要自夸说:「我去某地某城作长期投资」,因为生命转眼过去,只当说:「主若愿意,我们就可以活着,也可以做这事,或做那事。」这里说得非常清楚,生命的主权在神手中,祂若许可批准,什么事皆可为。可见,作者在此奋力引导读者,人生若有任何计划,务要将神带进去,否则徒劳无功!
「主若愿意」也是保罗名句,一切皆由神定可(6:3)。人生固然要有计划,未雨绸缪,主耶稣亦多次提到要为将来有所打算(参路 12:14、17),可是人在筹算一切时绝对不能忘记「谋事在人,成事在神」的古典名句!
3. 夸耀的人生(4:16~17)
a. 以自夸张狂(4:16)
在 4:16,作者顿然用「现今」(意「现在但是」)一词直斥读者中「张狂夸口」的人。「张狂」(「炫耀」)与「夸口」(直译「大声说话」,喻「夸大虚报真实」之意)二字,应改译为「夸口自己的张狂」,即「虚假的夸张自己」,类似江湖郎中的自我吹嘘。这样夸口都是恶的。「恶」一字指道德性的恶,如杀人放火,奸淫掳掠;也指非道德性的恶,自吹自擂,不在乎别人的劝诫,看不起别人的观点;这是在本处的用意。
这里说到有人对明天的生命口沫横飞的吹捧自己,这种毫无把握之事, 夸言又有何用途呢?!
b. 知善而不行(4:17)
本节接上文不要「张狂夸口」,此处变本加厉,不肯行善,就是达不到神的心意了(「罪字的基本意义)。
八、勿为富不仁(5:1~6)对钱财看法的试验
中心思想:一个有真实信心的人,是不会不法积攒和滥用财富。
在雅各的时代,正如其他时代一般,贫富悬殊是每个地方共同的现象;贫者往往是被忽略、被欺凌的一群,甚至在教会里也有先敬罗衣后敬人的现象,亦有贫者被亏欠工钱的事。有些富人仗着权势,杀害无助的人,大大得罪神,因此雅各又痛斥这些屈枉公义的商人。
A. 为富不仁的审判(5:1)
本节首字直译「今你来」,喻「来吧,你们」,中译「嗐」,直呼读者中的富贵人家应当哭泣、号咷。哭泣不够,还加上「号咷」(意「大声哭号」、「绝望哀悼」),意指大大害怕而痛哭哀号!因为有「苦难」(意「难受的痛苦」)将临到他们身上。
「苦难将临」是指末日不信者的审判,由此可见,此处的富人是指不信主的人。
5:1 指经常在教会中聚会,自以为是信徒的富人。
B. 为富不仁的罪恶(5:2~6)
1. 只知积攒财富(5:2~3)
本段论及富人财物的损失,财物坏了,大概是指五谷囤积多而久,才会腐烂; 衣服也一样,天天穿的不会被虫蛀,只有长置箱底的才会锈(5:2)。
金银原不生锈,至少不易生锈,可能是囤积过久,长了氧化作用的锈,失去当有的光彩。这些锈是证据,证明他们剥削穷人,或用其他污秽手段得来,是屈枉正直的脏钱。这些金银反过来要吃他们的肉,如烧烤般地吃掉他们的生命。
「金银吃人」是象征文字,喻末日的审判。况且「吃」与「烧」是将来式动词, 与 5:1 的「临到」设定在末日时才出现。
富人将受末日审判,因为他们只知积攒钱财,甚至明知是在末世,大难将临, 还是不知警惕,仍不择手段地积攒钱财。到那时,财物不但不能助他们脱离险境, 反倒过来将他们「饱餐」一顿!
2. 亏欠工人工资(5:4)
本节句首有「看哪」,这些富人的田地,由收割工人收取庄稼,可是工钱被主人「亏欠」着(意「剥削」、「克扣」),即不发当给的工价。通常这类的雇主往往压低工钱,拖延发放日期,使贫苦工人生活困苦,三餐不继,全家挨饿。连工钱也呼叫(原文无「声音」二字,这呼叫是「冤声」)主人的无理。这是悲痛的哀鸣,直入万军之主那里去,因为工人有冤苦,投诉无门。
「万军之主」一词,是「神是审判官」的代号,故此末节指出,神已听到被欺凌者的哀鸣与申诉,伸冤不远了。
3. 享美福,好宴乐(5:5),娇养自己的心。
4. 定罪杀害义人(5:6),逼害义人。
富人活在享福的日子里,享尽舒适奢华宴乐,过着放荡自私的生活。「当宰杀的日子,你们(原文有)竟娇养你们的心」这句话有解释:像牲畜在宰杀之前,主人尽量养肥他们,胖得愈快,宰杀愈快,指富人那种奢侈宴乐实是自寻早死,与 5:3 意义相同。这些富人把义人定罪,并杀害他们。「定罪」及「杀害」(意「谋杀」)两字表示这些有钱人士,仗着财势,在法庭上屈枉正直,定人死刑。这些枉视法纪的人,真是无法无天,连不与他们作对的义人也杀害, 这些义人因力量有限,根本没有「本钱」抵挡富人的毒手!
犹太史家约瑟夫记载,雅各因为不放弃信仰,被带到一群大有财富的不义法官面前,他痛责他们为富不仁,屈枉正直,即被他们拉到城外用石头打死, 正应验 5:6 自己写下的「预言」。
九、在苦境中忍耐(5:7~12)
中心思想:信徒晓得主的快临,及晓得主满心慈悲怜悯,便能受苦忍耐。
信徒在苦境中要忍耐到底,早在启语段里(1:1~12)述及。现今作者在结语前再复述成书的动机,劝勉读者在各种逆境中要坚毅刚强到底,直至主再来,因到那时一切的苦痛将会消除,一切的冤屈被主伸直,一切的损失被主弥补,一切的不平将变为公平。
在 5:1~6,作者主要目的是斥责逼害者;5:7~11 则着重安慰被逼害的。
A. 忍耐的吩咐(5:7 上)
本节句首有「所以」(中漏译)表示上文所论为富不仁者将不会有好收场,他们的享受不值得读者羡慕。在此,作者再称这些读者为「弟兄们」,表示是主内的劝告。
「你们」是指 1:2 那些落在百般试炼中的人,是 1:9「卑微的弟兄」,也是 1:12
「有福的人」、「得着生命冠冕的」、「主所爱的人」!
「要忍耐」(由「长」及「脾气」、「怒气」二字组成),此处的忍耐带着「恒久不易愤怒」之意,意即不报复,不怨天尤人,不焦急气馁。「要忍耐」是个命令式动词,表示这吩咐是可达到的,否则忍耐便是空谈了。
B. 忍耐的原因(5:7 下~11)
1. 期待主的再临(5:7 下~8)
「直到主来」表示一生之久要等候,若主在生命结束前回来世上,那么一切试炼与委屈就都解决了。故此「主再来」便变成忍耐的时间,主来之前必须继续忍耐,而忍耐必须有坚强的盼望才能继续下去。
主再来是基督徒的盼望,是义人得奖赏、享永福之时;对恶人来说,却是审判的时刻,受永刑的时辰。
为了使读者明白忍耐的真义,作者选了农夫例子加以说明:
a.农夫(5:7c~9)
雅 5:7c 首字「看哪」一词唤醒注意。当时多数的读者皆是农夫出身,深明种植需要忍耐,要等候秋雨播种,春雨收成。故此农夫耕种,一切听天由命, 不能生气,不能气馁,不能焦急,不能指挥天降甘霖,只有耐性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,至少半年之久(秋春两雨季之相隔),不能强求。
b. 应用(5:8)
作者应用农夫之例,劝告读者也「当忍耐」,「因为」主来的日子(「日子」原文无)近了。尤其是在水深火热的逆境中,长时间的忍耐是艰难且吃力的, 极易松懈。作者极力盼望读者以「主再来」为忍耐的盼望,切勿灰心。
2. 认定主的审判(5:9)
「弟兄们」,作者在此呼唤同走天路的信徒,要留意:
(1)不要彼此「埋怨」(意「叹息」,喻诉苦的怨声)──「埋怨」是对人极度不满的表现,此处可能是指对生活环境或对别人的无理态度,并产生不满。
(2)免得受审判—─因为埋怨是对别人的指骂,难免过火,言词间难免尖酸
刻薄,定别人有罪,更会冤枉别人。如此反被神审判责罚,得不偿失。所以,还是不要埋怨才属上策!
(3)「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」—─再一个「看哪」(idou)总结这段的应用。
「不要埋怨,免受审判」,因为审判的主就到了,要进门开始执行审判了。
所以不要埋怨,不要定人有罪,将审判之权留交审判之主去动手,切勿掠夺祂的主权。
3. 跟随主的仆人(5:10~11 上)
先知的权柄来自神的呼召,他们的信息是奉主名而说。那是指以主的受托权柄而发言,是奉神的差遣而传递神的意念,不是照自己或他人之言而说。因此他们便常受当时的权贵排斥或逼迫,受苦在所难免。忍耐是应付受苦的惟一秘钥,别无他法,所以他们便成为受苦与忍耐的榜样!
4. 知道主的怜悯(5:11 下)
本节首字「看哪」唤醒读者,继续留意另一个忍耐的「榜样」!
作者宣称,凡具有「忍耐」(强调恒久忍耐的时间)的是有福的,例如约伯的忍耐,是你们「听见过」,也「知道」(意「看见过」)他的结局如何。
「结局」(包括「目的」与「后果」及类似之意)于此可指目的,因为约伯后来在物质和儿女方面都获得额外的恩典(见伯 42:10~17)。但是作者重点不在此处,以免读者误以为神给人试炼是要人图谋更大的祝福。作者的重点在「目的」,表示神给人试炼旨在考验人对衪是否有绝对忍耐的信心!
事实上,作者提及约伯的忍耐,是为了下文一句「明显主是满心怜悯,大有慈悲」,这是作者之意。他希望读者能再次思想这位满有怜悯慈悲的神,在读者受苦的处境中,不要忘记祂是如此的神。
「明显」(意「因为」、「所以」,亦可译「可见」),表示神不会忘记读者经历的悲苦,不会让他们长久受苦而不伸援手,受委屈而不施祝福;相反地,祂满有怜悯,大有慈悲,必会早日解救他们脱离困苦。
C. 忍耐的证据(5:12)
雅 5:12 的劝言「我的弟兄们」、「最要紧的」都是新段的引词,成为全书的最后劝勉。
由「我的弟兄们」一词作导引,藉此进入全书的「结语陈词」,因没有任何特定对象,所以是对全教会说的。
作者说「最要紧的」,即在处理各事之前,最重要的是「不可起誓」。不可指着天或地起誓(「天地」是神的座位与脚凳),无论「何誓」(指「任何其他对象」)都不可起,因为起誓通常是为了加强自己的可信度以取信于人,并呼唤神灵为仲裁者。反要「是,就说是;不是,就说不是」,以自己的诚信为凭,不以神为凭据。若能真实说话,根本不必起誓,免得落在审判之下。「审判」表示不诚实的人加上乱作誓言, 便落在「伪善」的处境里,况且妄称神名,更犯了亵渎神的罪名。
现代人在法庭上需要宣誓作证,这是立法与合法之要求,不能避免,不起誓反蒙上妨碍司法公正的罪名。要知道社会上有二种誓言:(1)官方性的誓言(official oaths),这是凡公民必须遵守的,毋庸置疑;(2)自动性的誓言(voluntary oaths),这是因人而异,原则上这个不必行。雅各此处与主耶稣(太 5:3,26:63,64:37) 及保罗(徒 23:1)都是论自动性、私人性的誓言,非官方性或法庭性。
十、凡事祷告应付(5:13~15)恳切祷告的试验
中心思想:真信心可从祷告的能力中表现出来,信徒要在受苦中、喜乐中、软弱中,恳切恒久互相的祈祷。凡事以祈祷应对(5:13~15);彼此认罪,互相代求。
作者用两个「你们中间」列举两例,人生的问题如受苦或生病,皆需要用祷告来面对。
A. 祷告与安慰(5:13)
受苦与喜乐是人生两极。在受苦方面,读者的处境不用赘述,他们确实是活在苦境中;有些苦来自政治的逼害,有些来自社会的不公,有些来自教会的纷争。无论出自哪里,应对之道是向神祈求,祂永远是一切安慰的源头(林后 1:3~4)。
「该祷告」是现在式命令语态动词,指不停地进行,切勿气馁停顿,惟有不停地交托给神去处理生命的苦楚。这也是 1:5 所提及的:用神的智慧看透万事,这样我们便可释怀了。
若有人在苦境中获得喜乐,他「该歌颂」,(现在式命令语态动词),指不停地感恩歌颂,赞美神。因为神是听祷告的神,也是解决人生各项困境的神。
B. 祷告与恢复(5:14~15)有病与赦免
雅 5:14 显示雅各承继了犹太人的习惯,生病时请长老或拉比来为病患抹油与祷告(参可 6:13)。此处是请教会长老,因他是教会的负责人,他来是带着教会的权柄而来,代表全教会肢体为病人祷告。「油」通常是橄榄油,具有医疗功能。
接着,作者强调出于信心的祈祷,才能叫病人起来。「病人」(意「较弱」或「精疲力竭」)、「救」(可指属灵上的拯救,亦可指疾病(如太 9:22;可 5:23;路 8:36)与「起来」(意「恢复体力」)三字,表示此处所指是身体的疾病,非如一般学者认为是灵性的软弱。
医疗的权柄在于神,不在抹油者或祷告者。再者,有效的祷告必须出于信心, 即倚靠神,照神的喜悦和旨意来求,不是自私的妄求。设若病情是因犯罪而引起, 这是让病人向神认罪悔改的机会,神也必垂听,赦免他的罪。
C. 祷告与团契(5:16 上)彼此认罪,互相代求
雅 5:16 首字「所以」开始另一主题,有两个重点:
1. 认罪代求(5:16a)
作者劝告读者要「彼此认罪,互相代求」。既然教会内甚多纷争与不和, 都是信徒常犯罪之故,因此要彼此认罪(向神与向人),互相代求,以关怀代替批评,以代求代替攻讦,以赦免代替定罪。这样神的身体才可得「医治」(意「复原」),是指教会如一个生病的身体,如此属灵身体才能恢复健康,由分裂纷争至复合和睦。
2. 祷告功效(5:16b~18)
切勿忘记义人的祈祷是大有功效的。「义人」是指信神的人,他们的祷告有二特色:「有力量」(现在式分词,指持续有的力量)及「大有功效」(意「很多、拥有」)。
提起义人的祷告有力量、大有功效,作者选用旧约先知以利亚生平轶事作例。以利亚「性情」(意「感情」)与我们一样,他的感觉、情绪、意志、人格都与我们相同,他不是超人,也不是神。
他是祷告勇士,曾祷告不下雨,就有整整三年半之久都不见雨;后来再祷告下雨,地的土产就长出来(参王上 17:1;18:1)。
十一、挽回失迷真道的人(5:19~20)挽回罪人的试验
中心思想:真信徒要使失迷真道的人回转归主,使他的灵魂得救。
A. 认识需要(5:19 上)
作者挂心教会中有肢体在水深火热的日子中离开神,这是他特别关注的,故此在结语时特别提到这类人,务求挽回这些迷失真道的人。
接着,作者又以「在你们中间」寻找这些人,「若有」(是假设句)失迷真道的, 务必使他回转。「失迷」(意「迷路」)表示走错路,在错路上飘流。「失迷真道」是指离开了正道,走上歧路,背道而驰,不照真理行事。
B. 积极参与(5:19 下)
对于这种人,作者说「任何人」(中译「有人」,指信徒)要使他回转。「使回转」(意「转向」、「转回」)多指转回真理或真神之意,喻悔改。无论他如何,或为何走错路离开神、背教,或信而不行,「回转」是使他重回真道。可能他离开了教会, 可能偶尔才回来教会,但作者对他们仍有一份牧者的爱,也鼓励信徒要去挽回这种人。
C. 持定目标(5:20 上)
「这人该知道」是指那挽回失迷真道的人(有些抄本用「你们该知道」)能够使另一个罪人转回,这等于产生两种效果:(1)救一个灵魂不死;(2)遮盖许多的罪。
「罪人」在此处是指那个迷路上转回的人。因为「罪」的基本意义是指达不到目标,若你要前往一目的地,却走错路,你便是一个「罪人」。这里的「罪」没有道德意味,只是走错地方。此处(5:20) 的「罪人」是离开了真道的信徒,他需要另一个「识路」的人指点他走回正路。
D. 期待救恩(5:20 下)
「从迷路上转回」就是从所犯的错误中归正,这「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」。此句「一个灵魂」(意「他的灵魂」)指那个失迷真道的灵魂,他的灵性已在死亡边缘, 挽回他便如同救他脱离死境。
还有一个有福的后果乃是「遮盖许多的罪」。这是爱的功效,也是神恩典的彰显。如保罗所说:「罪在那里显多,恩典就更显多了」,彼得也说:「爱能遮掩许多的罪。」雅各在全书的最后一言正回应了保罗在加 6:1 所说:「弟兄们,若有人偶然(意「突然」,喻不是常规)被过犯所胜,你们灵里的人,就当用温柔的心,把他挽回过来」,这样也可杜绝更多跟随而有的罪行。
这是神的恩典,是每一个信徒无论失迷或不失迷都需要的恩典!雅各以此作为全书总结,着实感人至深!亦呼求读者信了道便要行道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雅各书强调言行一致,作者是主耶稣的同母兄弟,与主耶稣在同一家庭长大, 亲眼看见主耶稣自幼至长的生活情景,听主讲道,发现主耶稣是言行一致的。那时他不信,及至信主后,仔细回想,得到一个结论——主所讲的和祂所行的完全一致。故在本书中,他十分强调信徒的行为与信心在各方面均须一致。
从雅各书中,信徒当有一警觉:不要让你的行为出卖你的信心,也不要让你的信心缺乏行为的彰显。不要成为只有「口」没有「脚」,或只有「脚」没有「心」的畸形怪物!
附:真实得救信心的特质(林后 13:5)
Ⅰ. 如何确定一个人是否有真实信心
A. 道德良好:太 19:16~21,23:27
B. 明白知识:罗 12:21,2:17 和下文
C. 宗教活动:太 25:1~10
D. 参与事奉:太 7:21~24
E. 觉悟罪恶:徒 24:25
F. 满有确信:太 23
G. 决志接受:路 8:13、14
Ⅱ. 真信徒,有真实信心之果
A. 爱神:诗 42:1 和下文,73:25;路 10:27;罗 8:7
B. 由罪悔改:诗 32:5;箴 28:13;罗 7:14 和下文;林后 7:10; 约壹 1:8~10
C. 谦卑:诗 51:17;太 5:1~12;雅 4:6、9 和下文
D. 荣耀神:诗 105:3,115:1;赛 43:7,48:10 和下文;耶 9:23~24; 林前 10:31
E. 不住祷告:路 18:1;弗 6:18 和下文;腓 4:6 和下文;提前 2:14; 雅 5:16~18
F. 不自私的爱:约壹 2:9 和下文,3:14,4:7 和下文
G. 远离世俗:林前 2:12;雅 4:4 和下文;约壹 2:15~17,5:5
H. 属灵成长:路 8:15;约 15:1~16;弗 4:12~16
I. 顺从的生活:太 7:21;约 15:14 和下文;罗 16:26;彼前 1:2,22; 约壹 2:3~5
J. 渴慕神的话:彼前 2:1~3
K. 改变的生命:林后 5:17
如果人具有「Ⅰ」项的特质,但没有「Ⅱ」项的特质,需对他是否有真实的信心怀疑;然而如果他有「Ⅱ」项的特质,他必会有「Ⅰ」项的表现。
Ⅲ. 福音的行为:
A. 宣扬:太 4:23
B. 维护:犹 3
C. 相称:腓 1:27
D. 分享:腓 1:5
E. 受苦:提后 1:8
F. 不拦阻:林前 9:12
G. 不以为耻:罗 1:16
H. 不能不传:林前 9:16
I. 借着权能:帖前 1:5
J. 保守:加 1:6~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