希伯来书
希伯来书综览
张西平牧师 编著
作者:不详
日期:主后 64~66 年
地点:不详(可能在西班牙)
受书人:住在罗马城里的犹太人
目的:指出耶稣基督远超过犹太教。这书卷对不信的犹太人有护教性、布道性,对信徒则有劝慰性。
主旨:基督的超越性
钥节:「如今耶稣所得的职任是更美的,正如他作更美之约的中保;这约原是凭更美之应许立的。」(8:6)
简介
希伯来书是作者写给一群面临逼迫的信徒,书的对像是住在罗马城里的希伯来人(即犹太人)。这社团中有已归信基督的犹太人,也有仍在等待基督(弥赛亚)来临的犹太人,故当中有信的,亦有不信的。但因所处的政治背景,他们当中的犹太信徒饱受各种迫害,以致信心有些动摇,甚至有人后悔成为信徒,欲转回犹太教, 因为罗马政府只承认犹太教是犹太人合法的宗教。亦有些犹太教徒已听过福音多遍, 在救恩边缘徘徊,只要再进一步接受,便可获得神赐的应许(即永生);但因目睹基督教被定为非法宗教,这些人便裹足不前,不想继续追求下去,只要躲在合法的犹太教里。
鉴此,作者便写就这一重要的神学巨著,宗旨有三:
1. 强调耶稣之超越性:祂是神的儿子,祂的地位超过旧约的众先知,也比天使和摩西高;神立祂为永远的祭司(4:14,8:1)。
2. 鼓励在救恩边缘的犹太教徒,勿忽略神全备的救恩(2:3),勿以不信的恶心对待神(3:12),勿再重钉神的儿子于十架上(6:6),勿视神儿子的血为平常(10:29), 勿轻看神是烈火 (12:29)。
3. 安慰信徒,不要气馁、灰心、退后,以历代的信心伟人及耶稣为榜样,切勿丢弃信心,努力奔走前面的路,忍受各种苦难,得到神之应许及天上永远的家乡。
本书的主题分二大段:
(1)基督的超越(1:4~10:18)
(2)基督徒的超越(10:19~13:17)
本书特征
1. 是新约书卷中,在作者、读者、写作地点、日期等问题上,最隐晦不明的一卷,也是新约书信中文学最深奥、优美之书卷。
2. 全书充满旧约的气息(约有 86 次,清楚引用旧约)。
3.全书为一本「基督论」,彰显耶稣基督的本性与救赎工作,特别是祂的神人二性。在新约中,除罗马书 8:34 外,只有本书介绍基督现今在天上的工作(7:25)。
4. 在丰富的教义中穿插了五篇警告短文,具布道性,以未信者为对象(2:1-4,3:7-:19 ,5:11-6:20,10:26-39,12:14-29)。
5. 钥字包括有「更美」(17 次)、「永远」(17 次)、「约」(21 次)、「血」(25 次) 等。
简纲
一、引言:基督是神最后之启示 (1 章上)
二、基督的超越 (1 章下~10 章上)(教义)
A. 身份上的超越•——远超天使(1 章下~2 章)
B. 治理上的超越——远超摩西(3 章)
C. 安息上的超越——远超约书亚(4 章上)
D. 职分上的超越——远超亚伦(4 章下~7 章)
E. 功效上的超越——超过旧约(8~10 章上)
1. 更美的新约(8 章)
2. 更美的帐幕(9 章上)
3. 更美的祭物(9 章下~10 章上)
三、基督徒的超越(10 章中~13 章上)(生活)
A. 信心 (10 章中~11 章)
B. 盼望 (12 章)
C. 爱心 (13 章上~13 章中) 四、结语(13 章下)
A. 请 求 (13:18~29)
B. 祝 颂 (13:20~21)
C. 计 划 (13:22~23)
D. 问 安 (13:24~25)
五插段:五警诫为布道性,针对未信者
1.(2:1~4)切勿忽略救恩
2.(3:7~19)不要硬心
3.(5:11~6:20)得到救恩进入完全
4.(10:26~31)反叛的结局
5.(12:18~29)旧新约之比较,勿弃绝神的告诫
历史背景
1. 作者的问题
希伯来书的「作者」与「读者」是谁,同是谜。对这些问题,学者已有一千多年的研究。归纳起来,作者有下面几种可能:保罗、亚波罗、巴拿巴、路加(「路加说」从书内精湛之希腊体裁,及书之内容明示作者必与保罗为挚友等根据而定)、罗马的革利免,以及「双作者说」。据此说,本书为两个作者之作品,但此说有不同的「配法」:
a. 亚基拉与百居拉
b. 巴拿巴与路加
c. 保罗与路加:此说以保罗为主要作者,路加则是他的副手(或路加为主,保罗为辅)。此说①能解书内「保罗部份」及「非保罗部份」的坐题;②也能除去 13 章 23 节的困难,以及 13 章 23 节与提后 4 章 9、21 节之比较,看到作者与保罗的同工相熟;③最能配合历史背景;这背景乃可放入保罗首次从罗马释放后,与路加同访西班牙,那时适逢罗马皇帝尼罗宣令基督教为非法宗教,罗马教会信徒大受逼迫,一些犹太信徒便落在回犹太教的危机里。
2. 对象问题:读者是谁?
a. 外邦信徒
b. 犹太信徒
①书之风格、语调及主题的发挥。
②按 1:1,2:16,3:9,11:13、18 可显出读者主要为犹太人。
③警告勿重回犹太教或旧约。
④大量引用旧约,说明本书的对象为犹太信徒。此为传统学者之意见。
读者在何处?参(1)来 13:24;(2)收信人;(3)历史的旁证,可指出罗马为读者所在,此乃大部分学者之意见。
3. 著书的时机
a. 远因
新约教会的成员往往是犹太人与外邦人同聚在一起,但除少数教会外,大部份的教会皆以外邦人为主,而希伯来书可能是少数的例外。在第一世纪中叶, 自基督教开始传至当时的地中海犹太人世界后,信奉基督教的犹太人不多,而那些接近基督教的犹太人,因为政治与宗教的因素,多在救恩门外徘徊。他们的信仰不稳定,更受其他压力的影响,使他们的信心不易萌芽茁壮。
当时这些犹太教须面对七方面的困难:
①基督与旧约的关系如何解释、如何协调?
②犹太教的献祭制度与基督教的敬拜形式,如何调和?
③旧约「耶利米之约」(亦称新约)与基督关系如何?
④犹太信徒受自己同胞迫害,使不少信徒离弃基督,想要返回犹太教;亦使不少要相信的人裹足不前,呈后退的现象。
⑤旧约的献祭制度能否除去人罪?
⑥外邦信徒如何与犹太信徒相处相交?
⑦外邦信徒对犹太教的信仰与礼仪又如何处置?
这些困难构成本书着成的历史前提,在书中获得完满的解答。
b. 近因
作者可能为保罗与路加,据历史学家推测:保罗自罗马监狱释放后,先处理他与教会有关的事务(参教牧书信内之历史重建),事情办理完毕,他便往西班牙去,满足多年的宿愿(罗 15:28)。此时应是 64 年春,他在那里逗留约二年之久。
64 年夏(7 月 19~24 日)罗城大火,10 月间罗马皇帝尼禄嫁祸基督徒,并把基督教定为非法宗教。当时基督徒广受逼迫,特别在罗马城的教会,处境更是艰难(10:32,12:4)。犹太教中的慕道者及教会内信徒在此情况下便产生一个趋势, 继续遵守犹太教(合法宗教)的信仰,及各类祭祀仪式,可以躲在犹太教后暂时苟且偷生。作者有鉴于此,便写这封书信来警诫他们(2:1~4)、劝慰他们(13:22)、坚固他们(12:1~13)。
简介
有人称希伯来书为「第五福音书」,前四本福音书描写基督在地上的作为,希伯来书则描写基督在天上所作的。本书告诉我们,基督升天为信徒之大祭司,现今在「天上的至圣所」中,每日为信徒祈求(来 7:25;罗 8:34)。
一、基督是神最后之启示(1:1~3)
本书指出基督乃犹太教盼望的中心,是犹太教人士朝夕的期待;他逐步辩证基督的超越,超越犹太教所尊崇的一切对象:天使、摩西、约书亚、亚伦、旧约,这些都是犹太教信条中重要的课题,今因基督的超越,使他们全黯然失色。基督确是满足犹太教的心愿,于是作者下笔时,开宗明义地引证基督的超越。
全书前三节是一篇序言,感人至深,说服力强,充满了重要之真理,不仅是全书主题的阐释,亦是一个邀请,诚邀读者深思耶稣基督的卓越。
A.神在古时的晓谕(1:1)
作者开始下笔时,立即宣告五件要事:
1. 神是启示晓谕的神
神需启示,一因人的心被撒但封闭与蒙蔽,二因神喜悦人明白祂的心意。神借着祂的仆人众先知、使徒或其独生子,显明祂的存在与教导。
2. 神藉媒介传达祂的启示
神借着祂的仆人众先知作传话的出口,宣告神的启示,故先知为神的代言人(彼后 l:21)。
3. 神的启示乃多次多方的
「多次」意「多部份」,表示神的启示是「分期付出」、循序渐进的,借着上文所说的媒介(诸如亚伯拉罕、大卫、以赛亚、耶利米、以西结、但以理),让世人明白祂的心意,此点构成圣经的「启示渐进论」。「多方」意「多方法」、「多款式」,表示神的启示是「按部就班式」的,由浅入深、由寡而众、由简而博,让世人逐步明了祂的旨意。
4. 神的启示从古时便开始
「古时」表示神的启示是按时前进的,主要分两个时代:一是在旧约,一是在新约。在旧约,藉其先知;在新约,藉其儿子。
5. 神的启示直接交给列祖
「列祖」一词惯指犹太人,他们是神的选民,是神主权所拣选的人,是以色列人肉身的先祖,也是外邦人属灵的祖先。
B. 神在末世的晓谕(1:2~3)
1. 儿子的晓谕(2:2 上)
神在古时的晓谕是借着祂的仆人(众先知);在「末世」,却借着祂的儿子完成。所以神最后的启示称为「儿子的启示」。神的儿子是启示的最后媒介,最后的启示则是直接、个人性、完全的。基督的降生就开始了「末世时代」。
2. 儿子的介绍(1:2 下~3)
神在末世晓谕人的「传道者」乃是「儿子」,究竟祂是谁?祂与父(神)的关系又如何(即下文 1:5~14)?祂与人的关系又如何(即下文 2:5~18)? 作者分七点详述:
a. 祂是承受万有的(1:2 上)
b. 祂是创造万有的(1:2 下)基督是创造主。
c. 祂是神荣耀的光辉(1:3 上):「光辉」是与「光源」同质的,这光辉是神属性的一部份,基督确是神荣耀的化身。
d. 祂是神本体的真像(1:3 中):「真像」指同等性质,指神的实质;「基督是神」。
e. 祂是托住万有的(1:3 中):基督以其「权能的命令」托住万有,「命令」即「发出的话」。基督本以「道」(话)创造万有,祂也以命令「托住」;
万有靠基督而立,因为祂能维持万有的进行。
f. 祂是洗净人罪的(1:3 中):伟大全能的基督不只是能创造与托住万有,又主动代人死,洗净人的罪污,为人开了救赎的泉源。
g. 祂是掌管万有的(1:3 下):基督完成救赎升天后,归回父神处,「坐在」神的右边。「右边」是执掌权能之处,此句即指基督远超一切。基督的升天、坐在父神右边,辅证祂得胜为王的资格与身份。
由上文所提的各点,作者印证基督是先知中的先知,祂将神最后的启示交给人;祂是祭司中的祭司,因为祂洗涤人的罪;祂是王中之王,因祂坐在神的右边;这是弥赛亚三个不可摇动的位分:先知、祭司、君王。作者在三节精简的启语序言内,将基督的伟大与卓越,刻划入微,描写得淋漓尽致。
二、基督的超越(1:4~10:18)(教义)
耶稣超过天使,因为天使不过是服事神和圣徒的受造之物,耶稣却是神的独生子, 配得敬拜、尊贵、颂赞。
A. 身份上的超越 (1:4~2:18)
犹太人对天使特别崇敬.若要叙说基督的超越时,作者必需说服犹太读者(外邦读者对此则不够贴切),基督确是远胜天使。
1.「神子」身份超越天使(1:4~2:4)
a. 基督有更尊贵之名(1:4)。
b. 基督与神是父子之关系(1:5)。
神与天使之间是主仆关系;神与基督是父子关系,是极亲密的关系。「今日生你」的「生」字,有学者解作基督的降生或基督的复活,甚至两方面意义都有;神叫祂从死里复活,藉此向世人证明,耶稣为神的儿子。
c. 基督接受天使的敬拜(1:6)。
d. 基督是君王,天使是仆役(1:7~8)。
e. 基督蒙神以喜乐之油膏抹——加封悦纳(1:9):在旧约中,人因担负职任而接受膏抹时,是一个快乐的场合,那膏油称为「喜乐油」。
f. 基督是永远长存、永不改变的创造主(1:10~12)。
g. 基督是分享神得胜权能之王(1:13~14)。
2. 第一插段警诫 (2:1~4)
第一警诫:警告信徒要郑重所听之道,切勿忽略救恩。
人若忽略天使所传的话,即受到报应,那么,若忽略主亲自讲的,那罪是何等大呢?作者郑重告诫信徒不可随流偏离「因信得救」的道理。信主之人必须谨守真道,忠于真理。
3.「人子」身份及工作超越天使(2:5~18)
基督是神子,其身份超越天使,此点读者必口服心服,不容置辩;但基督曾降世为人,为人尝了死味,祂是否仍超越天使?这是读者会有的质疑,因此作者逐一辩证:基督虽道成肉身,披戴属人的性质,却仍能超越天使。
a. 人子身份之尊荣(2:5~9):恢复被造之尊荣。
⑴人子有权承受将来的世界(2:5)。
⑵人子恢复世人之尊荣(2:6~9)。
(a)人为何比天使微小一点(2:7)?
人因犯罪,失去了治理万物的权柄(创 3:17~19),失去该有的尊荣,以致比天使微小。且天灾横祸,动、植物皆不易为人效力(罗8:19~22),这情形将至弥赛亚再来地上建立太平盛世之国度时,才能恢复过来。
(b)耶稣如何比天使微小一点(2:9 上)?
就救恩而论,基督要降世为人,成为真正的人,就是人子,名叫耶稣。基督既成了人,受了人的局限,就有人的软弱;但那只是暂时性的,约三十多年,代替人负起因罪而来之刑罚,尝了死味,使人能进荣耀里。
⑶人子成就人的救恩(2:9 下)。
基督的死乃是因神对人的恩典之故,使世人因此获得不费之惠、不劳而获的救赎;就因祂的代死,神就以此为荣,并将尊贵荣耀加冕于祂。
b. 人子之代死(2:10~18):
人子代死带来极大果效:
⑴基督的死,是合宜的(2:10)。
⑵基督的死,使人成圣(2:11 上)。
⑶基督的死,使人成为神的儿子(2:11 下~13)。
⑷基督的死,败坏掌死权的(2:14)。
⑸基督的死,释放惧怕死的人(2:15)。
⑹基督的死,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(2:16~17)。
⑺基督的死,能搭救被试探的人(2:18)。
B. 治理上的超越 (3:1~3:19)
基督超越天使是无庸置疑的,信犹太教人士不单尊崇天使,他们对摩西亦抱着极尊敬的态度,视摩西为神律法的颁布者,是犹太人最为尊崇的先知。他不单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,也曾面对神,脸上返照神的荣光;他的一生是一连串的神迹,犹太人甚至视摩西比天使更重要。
因此,有必要宣告基督是超越摩西的。一连串的对比,表明摩西只是神家里一个忠心的仆人,而耶稣却是神的儿子,治理神的家。因此,信徒应效法耶稣,而不是效法摩西。
1. 远超摩西(3:1~6)
亚伯拉罕、摩西、大卫为犹太人最崇敬的,而摩西更是神律法的颁布者。作者在此列举基督与摩西的比较,指出基督之超越:
a. 以建造房屋为喻(3:2~4):基督是造物主,摩西只是被造的;建造者当然比房屋优越。
b. 以屋中成员为喻(3:5):摩西乃仆人(忠仆)身份,基督却是神的儿子;且摩西的工作乃预告基督的来临(如申 18:15,这指基督的工作)。摩西的话语并不完全,完全的乃在基督身上显明。
c. 以家中职责为喻(3:6):摩西既为仆人,他的职守就是服事;基督是儿子,祂在家中有权治理、指挥仆人如何服事。
「可夸的盼望」——拥有真诚信之人;「胆量」可译作「信靠」、「信任」,指真实信靠;「到底」就是达到完全的境界;「坚持到底」指确实拥有、盼望、信靠者,就是神家里的人了。
2. 第二插段警诫——古时的鉴诫(3:7~19)
第二警诫:不要硬心
指出古人对摩西没有信心,故招惹神怒;可见,今日人若对基督没有信心,必然招惹神的审判。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带领下,因不信而不能进入安息地(来 3:12)的中心点是要人不可硬着心不信,以致不能进入神所应许的安息。
C. 远超约书亚(4:1~13)
本段论以色列人在约书亚的带领下,虽然进入安息地,仍不能得到应许的安息, 因为真正的安息只有在基督里(太 11:28~30)。
「安息」一词在圣经中有三方面含义:(1)一周中的一日划分为安息日;(2)抵达应许之地是为得着「安息」;(3)永久性的安息,即永生,亦即属灵之安息。本段共十次提到安息。
「安息」(4:3)在属灵上是指救恩,即安躺在神的恩典内,这样的安息只有借着基督才能领取,也只归给信耶稣是弥赛亚的人。安息也是与神交通,享受神的同在。正如神设立安息日,目的是使人在工作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神,反而积极地去享受神。
安息获得的条件在乎信心,故作者在此强调信心须与行动配合,才能产生蒙恩得救的后果(4:2~3)。
以色列人因为没有信心,终不能得安息;只有相信的人才能进入(现在式,不断的过程)
来 4:7 的「今日」指面前之机会,不要硬心放弃。
作者从消极面劝诫信徒,勿效法不信者而灭亡;又从积极面鼓励读者,务必要得安息。劝诫分为二点:
1. 急需进安息之劝告(4:11)
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(救恩),免得受审判(跌倒)。
2. 急需进安息之警告(4:12~13)
神的道是审判的准则,高过人的道德;但神的道是要人在基督里安息。作者从两方面描述神的道是「活泼的」(有生命的)、「有功效的」(有活力的、能辨明的);神之道也如两刃利剑,可将人的心思意念,甚至魂、灵、骨节、骨髓(喻最隐密的意念)分割,刺入剖开,皆比喻神的道带透彻性之功用。人的意念在神面前没有不显然的(不显明、不显露),毫无隐藏之余地。因为万物在神面前是赤露敞开的,都要向神负责。因此应在「今日」的机会下,趁早接受神所赐之安息。
D. 职分上的超越(4:14~7:28)
作者接着提到耶稣基督祭司身份的多个要点,这是希伯来书中最长的一部份。
1. 远超亚伦:在身份、地位、资格及等次上(天地祭司的比较):(4:14~5:10)(基督在「工作上」超越亚伦):
a. 基督是尊荣的大祭司(4:14~16)。
本段是一个重要的引言,带出主耶稣在身份上是更超越的大祭司, 完成了更超越的事奉;祂乃根据新约,献上了更超越的祭物,成就了救恩。
此段共分五点:
⑴基督是在天上有尊荣的大祭司。
⑵基督是神的儿子,名耶稣。
⑶基督能体恤人的软弱。
⑷基督在试探中没有犯罪。
⑸基督能给人随时的帮助。
b. 基督是更好的大祭司(5:1~10)
⑴作大祭司须具有三个条件(5:1~4):
(a)从人间挑选。
(b)能体谅愚蒙失迷之人。
(c)能为百姓献祭赎罪。
⑵基督具有更优越之条件(5:5~10),基督乃人间最好的大祭司。因:
(a)基督是按另一等次(麦基洗德的等次)被选召的。
(b)基督是绝对顺服、完全虔诚的大祭司。
(c)基督是使人永远得救的大祭司。
(d)基督称为永远的大祭司。
2. 第三插段警诫(5:11~6:20)
a. 要长大成人(5:11~14)
因读者仍处在小孩阶段(只接受旧约),所以「不熟练」(意「无知」、「愚昧」、「没尝试」)「仁义的道理」(指福音或新约之基本信仰);他们需要「长大成人」,(意「完全」,非指灵命的成熟,乃指得救恩)才「心窍」(意「心智的本能」)习练「通达」(意「经验」、「习惯」),才能分辨是非(暗指这样才能分辨清楚基督教远胜犹太教)。
b. 要进到完全的地步(6:1~8)
此论认为读者是未信的人,主要的理由有五:(1)本段所用的字汇(如蒙光照,尝天恩,有灵分,尝神道,悟权能等)并不相等于救恩。(2)6:1 的「离开」是带有断绝性的含义(在救恩立场看)。(3) 警告经文对象之属灵归宿是「沉沦」(10:29),即永死,非属灵堕落。
来 5:11~6:8 均以犹太教徒为对象,他们是未信主的人,虽听过福音却不愿意接受。这些犹太读者,并非没有亲近基督教的经历,只是他们仅有接近,并无实际进入,结果仍徘徊在救恩之门。作者于此先指出他们的经历,使他们明白他们虽离救恩不远,却仍在得救之外,并借着基督超越性的教导,使犹太教徒离开犹太教,进入基督信仰以致得救。
这段经文中有一些词汇,解释如下:
(1)「基督道理之开端」——犹太教的第一课,即认识谁是弥赛亚。
(2)不必「再立根基」——指犹太教之根基。
(3)懊悔死行」——犹太人常如此行,但行事要与悔改的心相称(徒 26: 20)。
(4)「洗礼」(复数)——指犹太教中各种洗濯礼(而基督教只有一个洗礼)。
(5)「死人复活、永远审判、各种教训」——皆指犹太教之教训。
(6)「按手之礼」——犹太人的礼仪,如按手在牺牲祭物身上。以上这些均为犹太教基本道理。
来 6:4 的「那些」即这些犹太教徒,他们虽「蒙了光照」,却不等于接受真光。
「又于圣灵有份」——就是曾经有圣灵的工作感动他,却不愿意顺服接受(有份不等于拥有)。而且这些人觉悟来世的权能(恐惧将来的审判),又明白除了耶稣基督以外,别无拯救的真理。但这些犹太人曾多次听过福音,在福音真道边缘、在救恩门外徘徊,只是不肯接受。
来6:6的「若是」可以译作「既然」,是事实而非假设。听过许多次福音, 却不愿意接受福音的功效,这种人就在救恩的门外。主耶稣基督的死只有一次, 拒绝了,就不可能再有得救的机会, 为主耶稣基督不可能为他重钉一次十字架。
这种人就像犹大一般,他的结局是可怕的;当时犹太之法利赛人也是如此, 他们尝过、见过主耶稣的神迹奇事,也听过祂的教导,这些人如果还不愿意接受,他们的结局也会如犹大一般。(参太 4:14~16「西布伦地、拿弗他利地…… 有光发现照着他们。」当时人都有真光照耀,却非每一个人都愿意相信真光而来就光)。
3. 远超亚伦:等次上 (7:1~28)
a. 麦基洗德「等次」之超越(7:1~10)
⑴事实(7:1~3)
(a). 麦基洗德是世界性的祭司(创 14:17~20;诗 110:4)。
(b). 麦基洗德是祭司兼君王。「麦基洗德」意「仁义」,是仁义王;「冷」意「平安」,也是平安君王。
(c). 麦基洗德是长远非受时限之祭司(本是长远之祭司),其等次永不终止。
(d). 麦基洗德是位分大于亚伯拉罕之祭司。
(e). 麦基洗德是仁义平安之祭司——生命之见证。
(f). 麦基洗德是独立非遗传之祭司(无父无母,无生之始,无命之终,乃是与神的儿子相似),资格是自有的,不用人手而具有之权柄,背景与神的儿子相似。
据创世记 14 章记载,麦基洗德突然出现,又突然消失,他无时日之始,也无生命之终,是永久的,因此没有族谱。
在创世记里,所有重要的人物都有族谱,惟独麦基洗德「无族谱」( 7:3)。圣经无记载他时日之始和生命之终,藉他预表基督就是永远的那一位,永久地作我们的大祭司。我们有君尊的大祭司是永久、永远、无始无终的。
⑵证明(7:4~10)
(a).麦基洗德接受亚伯拉罕之礼物。
(b). 麦基洗德祝福亚伯拉罕。
(c). 麦基洗德的祭司制度是活的。
(d). 麦基洗德的祭司制度非源自利未制度。
b. 麦基洗德「职任」之超越(7:11~28)
⑴旧约的祭司职任是不完全的(7:11~14)。
⑵麦基洗德之职任是更好的(7:15~19)。新约祭司职任的完全。
⑶基督耶稣的职任超越旧约的(7:20~28)。新约职任之优越有三:
(a).基督是更美之约的中保(7:20~22)。
(b). 基督是永远长存之救主(7:23~25)。
(c). 基督是圣洁无罪之祭司(7:26~28)
基督的祭司地位超乎其他人,不仅仅因为祂是永远的和最早的,还因为以下这些分别:
祭司职分 |
|
利未子孙(亚伦的等次) |
耶稣基督(麦基洗德的等次) |
1. 数目众多,但都死了(7:23) |
只有一个,但却永远长存(7:24) |
2. 只能在有生之年作短暂代求(7:23) |
拯救到底,永远代求(7:25) |
3. 有罪(7:26~27) |
无罪(7:26) |
4. 必须为自己献祭(7:27) |
圣洁、无罪、未被玷污──无须为自己献祭(7: 26) |
5. 须不断为百姓的罪献祭(7:27) |
只一次将自己献上,就成全了所有的人(7: 27) |
6. 立软弱的人为祭司(7:28) |
立神的儿子为君王~祭司(7:28) |
E.功效上的超越(8:1~10:18)
1.更美的约(8:1-13)
基督的工作在功效上较亚伦或任何人均更完美,因祂的工作乃建在更美之约上;这约成为「新约」,取代「旧约」的地位,是神应许的约,借着杰里迈亚先知启示出来的约;也就是说,当新约来到,旧约便要逊位了。
作者在此处指出,旧约的祭司与献祭制度已经古旧(8:13),如今被新约取代;况且新约本不是未曾预告的,而是按照神给耶利米的应许而来的。从「新约」应许来的新大祭司,在其所做的献礼事上,远超越旧约的预备,这是作者在全文的本意。
a. 新大祭司之描述(8:1~5)
基督是更美新约之祭司:
⑴祂是坐在神宝座右边的大祭司(8:1 上);旧约之祭司从来无人可在服役时坐下的。
⑵祂是在天上圣所里的执事(8:2);执事(非 decon 一字)乃执行献祭仪式之人。
⑶祂是在天上仍奉献的大祭司(8:3~5);基督将人的感恩、立愿、赞颂等献给神,故此祂供奉之职还继续。
b. 新约的描述(8:6~13)
新约十方面之特色(耶 31:31~35 之约):
⑴新约是凭更美之应许立的(8:6)。
⑵新约是取代旧约的(8:7)。
⑶新约是将来的(8:8 上),完全应验在基督再临地上执掌王权时。
⑷新约是神主动订立的(8:8 中)。
⑸新约是神与选民之约(8:8 中),新约直接的对象乃神的选民,他们是新约的受惠人,新旧两约都是与选民立的。而基督的死是新约的基础,启动新约进行,直至主再来;圣餐的设立也是为了记念这「新约」。
⑹新约是一条完全簇新的约(8:8 下~9):「新」字意「本质上的新」,强调素质上,非时间上的新。
⑺新约是内在的(8:10)。
⑻新约是个人的(8:11)。
⑼新约是救赎的(8:12)。
⑽新约是现在的约(8:13):「渐旧」指新约取代旧约,「渐衰」喻不生效力,指功用方面(非价值)变成无用。
注:基督是新约的中保,这新约在许多方面也超越前约:
基督所立的新约超越前约( 8:1-8:13) |
|||
旧约 |
新约 |
||
外在的律法 |
8:10 |
内在的律法 |
|
只能借着祭司与神建立关系 |
8:10 |
直接与神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 |
|
透过人的教导来认识神 |
8:11 |
每个人都要认识神,因为祂的荣光要充满全地 |
|
暂时性的赎罪 |
8:12 |
永久性的赎罪 |
|
c. 基督与新约
本书作者认为,耶利米所预告的新约(耶 31:31~34),在耶稣的死上应验。而旧约确有其目的及功能,其中之一就是引进「更美的指望」(7:19),这个盼望是罪过得赦免的盼望。若旧约能使人「完全」,那么新约也不必赐给人;但因旧约「软弱无益」(7:18),又「一无所成」(7:19),并有瑕疵(8:7),以致神要在基督的身上完成新约的应许。故此,基督被称为「更美之约的中保」(7:22)。
d. 旧约与新约(8:6~13)
旧约称为「先前的条例」,又称「前约」,因「软弱无益,一无所成」。因为这个「瑕疵」(8:7 上),未能将赦罪之恩带给人,故有「后约」(「第二约」)取代前约的必要,这后约称为「更美的约」(7:22,8:6 上)。既然新约有这么伟大的应许,旧约已不需存在了。
在 8:13,作者用四个动词形容「前约」将要消失:
⑴「为旧」(过去完成式动词,表示已完结)。
⑵「渐旧」与第一动词同字,因为现在式时态,表示理论上旧约早已完毕,不再生效,实际上,是渐进式地逐步完成。
⑶「渐衰」(意「年岁上的衰老」),指旧约像上了年纪的人,在正常功能上渐无作为。
⑷「快归无有」(意「接近废除」描写生命的短暂)。按神学而言,旧约在基督上十架时,便告完结了(太 27:50~51);而新约,则在教会时期便开始应验;但完全的应验仍待将来。
2. 更美的帐幕(9:1~22)
旧约系统为一献祭的系统,起初在帐幕内举行。作者先论帐幕形状与内在之对象,及祭司在内的工作情形;但此帐幕(包括在内举 行的祭祀)只是「更全备帐幕」的表样,并不能叫人完全,其存在之目的乃「到振兴的时候为止」。基督到来后,因祂是将来美事的大祭司,祂有更完美的工作,即更美赎罪的血;这血是立新约的根据,使罪得蒙赦免。
a. 旧约的礼拜(9:1~10)
⑴.礼拜的地点(9:1~5)
(a).圣所
(b).至圣所
⑵.礼拜的条例(9:6~7)
众祭司「常进」(9:6),指出旧约祭司职任之缺陷,在圣所工作永不止息,夜以继日,早晚点亮灯台,照料香炉,每周更换陈设饼。大卫时代将祭司分为二十四班次,挨次在圣所服役。
至于至圣所(第二层帐幕),那是大祭司一年一次的专利。既然每年只有一次,必是在赎罪日。「一年一次」是指「每年一日」,因为在全年中,只有一日有机会进入至圣所;在那日,他会进出至圣所不下四次。在该日清早,大祭司先洁净自己,穿上礼袍,全副礼袍包括十二彩石的胸牌、肩上的以弗得,然后进人圣幕内,为民献上祭物。那日约有二十二种祭物,宰杀为祭。
⑶.礼拜之时限(9:8~10)
如今作者在四方面「指明」旧约礼拜的时限,亦即犹太教的缺陷:
(a). 在旧约时代(「头一层帐幕仍存的时候」),得救的路(「进入圣所的路」)还未显明,没有亲近神之路。
(b). 旧约的帐幕是新约的「表样」(影子)。
(c). 旧约的献祭不能叫人得救(「完全」),每年献祭,非一次献祭就完全赦罪。期待得救,而不能得知「得救乃因信称义」。
(d). 旧约的条例到振兴时便停止。
旧约礼拜条文是表样,是影子,是暂时的,待那实体来临后便可废除,这时刻称为「振兴的时候」。今日有些犹太人仍用象征法献祭,在家中、会堂中献面包(作成小动物)为祭。
b. 新约的功效(9:11~28):主要是在解释来 9:10
⑴.基督的身份(9:11~15):大祭司、赎罪者、中保。
(a). 祂是将来更美事的大祭司(9:11):基督降生完成救赎,返回天家,成了天堂之大祭司,将人带到天堂去(「来到」、「做了」)。
(b). 祂是永远赎罪的作成者(9:12~14):一次动作,永远有果效(「成了」)。
(c). 祂是新约的中保(9:15)(「赎了」)。
⑵.基督的工作(9:16~10:18):基督之工作乃是为世人死,祂死是必须的,原因有:
(a).遗命之成立(9:16~17):遗命指「新约」。
(b). 赦免须流血(9:18~22):生命换生命。
3. 更美的祭物(9:23-10:18)
基督的献祭超过其他献祭
基督本身成了更美的祭物,祂的降世正是为此目的(赦罪);然而祂还要再来,目的是审判罪。
这更美的祭物叫人想起以前祭物的不中用,基督到世上来也是要把那不完全的献祭法除去(按律法献),这就是新约的功效了新约中出了一个无比之大祭司,将自己献为祭物,神就以祂的血成了新约, 取代旧约。
最后,基督在十字架上亲自、一次性的、完完全全的(完全足够的)、替代性的、赎人罪过的献祭,是超过所有其他献祭的,因这永远地解决了一切的人在一切的时间(过去、现在、将来)所犯的一切的罪。反观,在前约之下,献祭──
◇ 不能叫人得以完全(变成完美)(10:1)。
◇ 不能洁净(里面的)良心(10:2)。
◇ 只叫人想起罪(10:3)。
◇ 牲畜的祭祀断不能除罪(使罪得赦免),只可暂时遮盖( 10:4、11)。犹太信徒不能再指望靠守旧约的献祭规矩来除罪,而基督徒除十字架外,更不能指望靠其他事物来除罪。若其他事物能除罪,基督的死便是枉然了。前约及其规矩、献祭和礼仪已为基督所取代。
作者基于自己刚刚解释的道理,转而嘱咐众信徒要因信而行(凭信而活); 只有这样,才能因十字架而得着救恩,得以成圣。
a. 罪须献己(9:23~26)
b. 审判在死后(9:27~28)
27 节,对不信者为警告性;28 节,对信者为安慰性。基督第二次显现, 是为了信徒灵、魂、体之救恩。
10:1~18 这段经文是主耶稣为更美、更超越大祭司的一个总结,也是4:14~10:18 的总结。
c. 律法之不完全(10:1~9)
旧约不能使人得完全,律法(代表旧约献祭制度)之不完全(10:1~4),基督之来,旨在完全之(10:5~9)。 2 节的「完全」即得救(利 4:20、26、31、35;彼前 1:10)。
d. 靠主成圣(10:10~18)
「成圣」乃身份及地位上之成圣,即神完全悦纳、完全得救。 来 10:11~18 整段是 10 节之注释,18 节为前半段最重要一句,为前数章之总结。主耶稣一次 把自己献上所完成的救恩是最完全的,所以信祂的人也得以完全,不需再靠别的救法,或靠其他的祭物。
三、基督徒的超越(10:19-13:17)(实践)
A. 信心的新路(10:19~11:40)
10 章 19 节导论「所以」(中文漏译),先是神学、信仰之基础,后是生活、信仰之实践。前是根,后是果。基督既是如此卓越,那么信徒的生活亦应超越。
1. 信心的要求(10:19~25)
作者呼吁读者应常存充足之信心,坦然无惧地进入至圣所。他劝告的基础有四个根据(4:16):
a. 因耶稣的血:祂过去所作的。
b. 因有大祭司治理神的家:祂现在所作的。
c. 因心中天良的亏欠已洒去:对我们信徒。
d. 因身体用清水洗净了:属灵之洁净(多 3:5),如经过水的洁净一般(结 36:25~26)。
就当:
a. 存充足的信心。
b. 坚守所承认之指望。
c. 彼此激发爱心。
来 10:32~13:17 详细阐释信、望、爱。
2. 第四插段警诫(10:26~31)
第四警诫:警告勿藐视神的言语,及反叛之结局。
3. 信心的描述(10:32~11:40)
作者继续警告读者(信与不信者),既然基督已为他们成就伟大救赎之工,为他们开了信心之新路,就当鼓起信心,努力向前。他先提醒读者发出:
a. 追念往日(10:32~34)。
b. 等候赏赐(10:35~39)。
4. 信心生活之定义及榜样(11:1~40)
a. 信心之定义(11:1~3)
虽未得着如同得着,虽未看见如同已见,便为信。信心是对所盼望的事有把握、有必然成就之确念。例:有地契(deed—title),虽未见土地却已获有;又如圣灵在信徒内作「质」、「头期款」 (down payment)。
b. 信心之表现(11:4~40)
是一篇信心英雄龙虎榜,有名的共 16 名,无名英雄约 22 位。
⑴.先祖前之信心人物:由创世至洪水期(11:4~7)
(a)亚伯 (b)以诺 (c)挪亚。
⑵.先祖时代之信心人物:由先祖至埃及(11:8~22)
(a)亚伯拉罕:信心之家族,信心之考验;(b)以撒;(c)雅各;(d)约瑟。
⑶.出埃及前后之信心人物:由出埃及至进入迦南 (11:23~31)
(a)摩西的父母 (b)摩西 (c)以色列人 (d)喇合。
⑷不同时代之信心人物(11:32~40)
(a)人物方面(11:32);(b)事迹方面(11:33~38)。
39 至 40 节是全段的总结。旧约信徒仍未得着所应许的,这应许之实现是「在基督里」。而我们(新约信徒)反得了神预备的「更美之事」(指基督的代赎)。
新约的人「在基督里」先蒙神的优待,而神的选民以往有信心之人, 都以神与祂的应许为他们信心的归属,神对他们之应许,现今已在耶稣基督里实现,他们也在他里面与我们新约信徒一同得到完全的救赎。
B. 盼望的试炼(12:1~29)
1. 仰望十架(12:1~4)
a. 放下各样「重担」。
b. 脱去缠累之罪。
c. 忍耐奔走路程。
d. 仰望耶稣。祂是信心之「首领」及信心之「成全者」。
2. 忍受管教(12:5~17):忍耐生盼望
a. 管教之教训(12:4~8):
⑴主的管教不要轻看。
⑵受责备时不要灰心,虽有暂时的不快乐,但改正后受益更大。
⑶非爱之故,主不管教。
⑷非真儿子,主不鞭打;凡是儿子皆会受管教,因那是作好父亲之条件。若无管教,是因他私生子的身分,没有儿子名分。
b. 管教之结果(12:9~11)有三:
⑴顺服「万灵之父」而得生(享受生命)。
⑵生身之父与万灵之父管教的差异,万灵之父乃使人在祂的圣洁上有分。
⑶管教之后果,是人得平安之果,就是「义」。
3. 忍耐到底(12:12~17)
a.挺直手脚(12:12~13):「手脚」代表行为,下垂的手与发酸的腿喻信心软弱,以致行为偏差,离开真道。故须修直道路,使瘸腿不会「歪脚」(意「指方向」「偏离」、「偏向」),反得治愈(可喻得救)。
b. 追求和睦(12:14):与人相处甚难,但因是信心彰显之地方,故必须「竭力」。
c. 追求圣洁(12:14):没有圣洁,人如何能与神交往(「见主」)?
d. 谨慎神恩(12:15~17):有三个「恐怕」:
⑴失了神恩。
⑵生了毒根,使人污秽。
⑶淫乱及贪恋世俗,不敬虔。
4. 第五插段警诫(12:18~29)
第五警诫:神的审判。
为旧约与新约之比较,神的审判乃是按新约非旧约,因旧约已过去,现今读者已来到新约时代,勿弃神的告诫。新约(以锡安山代表),远胜旧约(以西乃山代表)。
希伯来书的最后一个警告,在 12:25~29。作者告诫人要撇下前约,单单仰望耶稣所立的新约;祂是这新约的中保。
C. 爱心的实在(12:1~17)
1. 社交生活(13:1~6)爱的表现
信心最大之表现乃爱的生活、爱的行动。在全书结束前,作者将爱在教会、社会中之服事,及个人生活加以解释,使信徒能真正实行信心的生活,亦即盼望的生活和爱心的生活。
a. 爱在社会生活上之表现(13:1~3)
⑴.常存相爱的心。
⑵.勿忘接待客旅:在旧约时代,有人在接待客旅时,竟不知不觉地接待了天使(创 18:1~3,19:1~2)。接待是爱心的表现,是神喜悦的。
⑶.记念被囚之人:「记念」(意「想念」、「想起」),看顾一些被囚的人, 记念之情与行动之关顾,亦是弟兄相爱之一面。
b. 爱在个人生活上之表现(13:4~6)
⑴.婚姻当圣洁:婚姻若失去圣洁,夫妻之爱就不存在。这种破坏婚姻制度之罪行,神必追究。
⑵.勿贪爱钱财:作者以两段神的应许为基础:申 31:6、8 及诗 118:6~7。人对神若失去信、望、爱,就必贪爱钱财,倚靠己力,不倚靠神了。
2. 宗教生活(13:7~17)爱心的生活
作者从七方面引导读者再思他们的背景:若已信主,便应更加努力事主;若还在救恩边缘,则应完全投靠那为他预备「更美之祭」的耶稣。
a. 效法前人(13:7~8)。
b. 小心异端(13:9)。
c. 忍受凌辱(13:10~13)。
d. 寻求永城(13:14)。
e. 靠主颂赞献新的祭(13:15):颂赞、行善、捐输。
f. 勿忘行善(13:16):行为是强调信神之外证。
g. 顺服引导(13:17)。
四、结语(13:18~25)
A. 请求(13:18~29)代祷:作者请读者为他们代祷。
B. 祝福(13:20~21)
作者向神的祷愿分三方面:
1. 神在各样善事上成全(原文「装备」)他们。
2. 遵守神的旨意。
3. 借着耶稣基督在心中行神喜悦的事。
C. 计划=预告(13:22~23)
作者期待与提摩太去见读者们。
D. 问安(13:24~25)
指出作者在意大利之外。
全书精髓
希伯来书全卷的讨论,旨在鼓励一班打算放弃信仰的犹太教信徒。因他们深受逼害之苦,又因他们拘泥律法的旧启示。
作者向他们指出,那曾藉天使的手把律法交付摩西的神,也已经在历史中借着祂的儿子晓谕我们。
神的儿子暂时比天使微小一点,为要成为血肉之体,完全地投入人的领域(二9、10、14~18)。
因为他既为神,又为人,所以能成为大祭司,在祭司的职分上,比亚伦的祭司职份更尊荣。死亡不能终止祂的职任(七 24),因祂乃是在属天的至圣所献祭,直接面对神(九 11 一 12)。还有,祂献祭的事不须要重复,因祂自己既是祭司,又是祭物,完全为神所接纳,能在律法和恩典下,有效地除去人的过犯和罪愆(九 15,十 10,19)。
祂所成就永远的救恩要以信心来得着,这也是旧约中历代的属灵领袖所运用的同一信心。读者们若能在他们的环境中使用这信心,必能带来确信、忍耐,至终得入那不能震动的国。
在此,不信者的危险,一项项被列出,所提出的警告也愈来愈严肃。
1. 首先是忽略的危险,从「随流失去」一词明显可见(2:1)。它指的不是抗拒,而是漠不关心的态度。
2. 不信的危险。以色列人对于神应许他们进入巴勒斯坦地的态度乃是不信。他们忽略神在以往的经历中向他们彰显的能力,以致他们不能承受那合法的产业,也失落了神为他们预备的祝福。不信从的危险,不肯服从新的启示,是属灵长进的致命伤。
3. 不成熟的危险。当人拒绝顺服,背弃了他在信仰上的立场时,他就再不能回头了(六 6,十 26)。这两段经文指的都是故意拒绝基督,存心要背弃真道,而不是偶然的失足或过错。这种警告,是关系到离教,而非不自觉的失败。
最后的危险达到最高峰,那就是完全不听从神藉祂儿子而来的启示。「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」(十二 25)。论到耶稣的血,有话说,「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」(十二 24),因为它带来救恩,不是招致惩罚。有谁弃绝这个声音,死亡一定临到他。
无可否认,「超越」、「更美」是本书的钥字或主旨。书内有 12 个更美的表达:
(1).更美的名(1:4)
(2). 更美的盼望(7:19)
(3). 更美的约(7:22;8:6)
(4). 更美的职任(8:6)
(5). 更美的应许(8:6)
(6). 更美的帐幕(9:10)
(7). 更美的祭物(9:23)
(8). 更美的家业(10:34)
(9). 更美的家乡(11:16)
(10). 更美的复活(11:35)
(11). 更美的事(11:40)
(12). 更美的血(12:14)
作者以基督为超越或更美的高峰,指出祂是神的弥赛亚、新约的完成者、救赎的成全者;祂带来的恩典与能力给人新的道路、新的盼望、新的力量。故本书卷的主旨就是论及从旧约(渐衰的约,8:13)转到新约(更美的约,8:6)的含义了。
「更美」即「超越」,不但是全书钥字之一(出现十七次),也是全书的中心主题。这个「更美」表示即使是人间最美的,一与基督相比便黯然失色。作者从十二方面指出,基督给世人更美的盼望、更美的终局:
1. 基督有比天使更美、更尊贵的名字、身份及工作 (1:4)。
2. 祂比摩西更配多得荣耀(3:3)。
3. 祂的工作比亚伦的更有果效(4:14~5:10),本段虽没提「更美」字,但「更美」的思想是存在的。
4. 祂引进更美的指望(7:19)。
5. 祂是更美之约的中保(7:22)。
6. 祂为祭司的职任更美(8:6)。
7. 祂所应验的新约是建立在更美的应许上(8:6)。
8. 祂为更美的祭物(9:23)。
9. 祂为人安排一个更美的家乡(11:16,另参 10:34)。
10. 祂给世人更美的复活(11:35)。
11. 祂为人献上更美的血(12:24)。
12. 这一切全可称为更美的事(11:40),是神在基督里为世人预备的。
希伯来书为一本「更美」的书卷,也为信徒带来更美的生活——信、望、爱, 因基督在任何事上都是「更美」;在启示、身份、工作、制度、生活等,都为信徒成全更美的安排,因有更美的基督,信徒便有更美的生活。
可惜的是,信徒的主虽然超越一切,信徒却不能过超越的生活,反成为敌人的脚凳;基督能超越一切,基督徒却为一切所超越。主要的原因乃是没有「放下各样的重担,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,存心忍耐,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,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」。